资治通鉴札记 · 卷一

又是接近半年没更新了,这几天登录公众号一看,嘿嘿我的公众号被封了,一切内容全部清空——微信太厉害了。不过我也很厉害 ,我不屈不挠,继续更新!

最近有一点点忙,故本次回归的第一篇文章,来自不知道多久之前的读书笔记。这《资治通鉴》我会一直看下去,本书的札记也会不间断更新下去,作为忙碌学习之余的小小消遣。

// 本文格式非常简单,均为“原文-注解”的形式。

0️⃣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吃点小亏占大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也可以理解为“越王勾践忍辱负让,三千战甲终吞吴”。在这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站在勾践的角度,是“将欲败之,必姑辅之”,而站在对面看却是背叛。为何我们谴责友谊的背叛,却歌颂勾践的忍辱负重?同样性质,人们道义上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了最近风头正盛的北邮何同学,其构思与制作视频才华我甘拜下风,作为北邮人我为他骄傲。然而我对其“5G这么快有啥用”的回答并不满意。他的做法就好像有人问我“明天哪只股票涨停?”于是我回答“你去看看前人的预测,没有人是靠谱的,洗洗睡吧”一样——这样毫无信息量的视频为何会被人推崇呢?何同学做视频娱乐性倒是足够,但他也是一位北邮学生,我觉得这会让众人小看北邮学生吧——对自己的行业就是这般理解?

为啥会想到这个?因为我本来也想写“因此道德从两面看,是屁股决定脑袋,各有各的理的;历史也是由赢家书写的”这种囫囵话把读者们糊弄过去,但这种诱导读者不动脑子,跟着自己的行文节奏走的作者,对读者能产生什么益处呢?娱乐罢。

跑题了,所以原问题的解是啥?经过思考,原问题是无解的,即这种事不存在正确与错误,每个人做事儿之前都会给自己找个堂堂正正的理由,打仗的双方都是“正义之师”。。。

—- 2020-12-29 看到这里的感触:

正义是存在的,正义的标准也一定是存在的。因此最后这个例子并不恰当。

1️⃣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德比才更重要!品德决定方向,能力决定速度!同时,品德越极致,即非常高尚或非常低劣,其做事方向性的一致性越强。用数学形象化,即各时刻方向向量的方差更小,因此投影到主成分上,当然值最大。故同样才能,品德更极致,成就也就越大。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德与才该怎样区分呢?司马迁说“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我认为有些问题:首先,“强毅”显然更属于性格方面,非要归类,我会将之归为德。其次,同一件事,一定是德与才共同作用得到结果的。比如我追高买了垃圾股,那么可以说我“才之不足”,因为我对企业对行业一定了解不够;同时,我贸然追高,理智无法战胜贪婪的本性,所以说我“德之不足”,也是没有错的。

我认为提高品德只能是依靠修养,即对自己的不断要求与不断提升的过程。对品德的要求不能放在合作与用人上。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只是程度不同,阈值不同罢。好的领导应该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用制度而非品德规范手下的作为,毕竟能力是可以量化的,品德却难。治理贪官,治理国家都是这个道理。为何官宦腐败猖狂?社会不法制,天天给官宦培养什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让贪官们学习“圣经”变成“圣人”?可笑至极。

2️⃣ 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这句的故事是这样:魏文侯觉得段干木此人品德高尚,每次路过他家都敬礼,还把自己国君之位给他让他当,于是大家都认为魏文侯是尊敬仁义的人。看看人家是怎么塑造自己的形象的!虽然方法朴素,却很有效果——当然,在今天的社会怕是不可行的。但这种刻意塑造形象的意识,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这种层次难道不比朋友圈发旅游照片发奢侈品强多了吗?注重商誉投资!

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值得注意:古代皇帝因用贤人而受到百姓好评。现在呢?不谈政治,只谈企业管理:BAT之中,阿里除了马云,十八罗汉亦名声远扬;腾讯张小龙的名气似乎不比马化腾小——好的企业怎能只有一个独裁者!百度呢?只有一个李彦宏;京东呢?只有一个兄弟。另外,在股权分配上,也是类似。看看百度,李彦宏夫妇的股权,独裁董事会没有问题,京东也是如此。这两家企业名声如何,大家心中有数!

当然,我这里只是描述现象,并非我认为分权与稳固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代皇帝任用贤人的关系,企业管理上是有更多的因素在里面的。

3️⃣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锺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君主知道怎么选最好的乐官即可,不必亲自知道怎么调音。领导对技术细节质疑,应该慎之又慎,因为手下只有如下三种反应:手下据理力争,领导没面子,给手下降薪降职;手下夸领导说得对,技术上难道按照领导说的改了?手下特会做人,和领导虚与委蛇,让领导又高兴,又知道自己技术强自己是对的,两边都开心。这三种情况,父母总说要我努力学会第三个那样的处事能力,作为打工仔是该这样,但是作为领导,三种结果难道不都会对企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吗?前两种自不必说,后一种会极大浪费员工精力,做很多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之事。因此对于这种事,还是要领导自己慎重呀。

4️⃣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这个是怎么看人的公式,熟读并背诵全文就可以了。

5️⃣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威烈王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三七七年)

子思的这番话乍一看就是典型的小学课文:臣向君进谏,让君别歌舞升平,要给下人说真话提建议的机会。这本是大好话,然而,当时卫国实力弱,是魏国的附属国,一旦表现得很努力,肯定会被大国注意,整个团灭——委曲求全活着才是王道。这也是卫侯心中的苦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片面的历史会让人产生有偏差的评价,因此要多读书,同时也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怀疑,卫国武力之弱,不适合武将生存。吴起,商鞅,吕不韦都是卫国人,他们清楚卫国庙小容不下自己,自己没法在卫国施展才能,所以都去了别的国家。那么子思,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怎么会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呢?

卷一到此结束。

《资治通鉴》一共294卷,我写完1/294啦!下期再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