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本文旨在解释社会现象,并非建议或“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之类鸡汤。
媒体提到这一代年轻人,总会伴随着这么几个词:迷茫,浮躁,焦虑,丧和抑郁。而其中的“迷茫”与“浮躁”是年轻人共有的——年轻人资历浅见识少,迷茫是必然的;经验少做事唐突,和长者相比浮躁也是必然的。
然而,焦虑、丧、甚至抑郁,竟似乎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独有的标签,60后70后80后等群体不曾拥有,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将正本清源,将自己的分析带入现实,以探寻究竟。

年轻人的焦虑来自不实际的妄想
什么是妄想?
- 我要让她喜欢我!
- 转发了一定会有好运气!
- 我也想过XX明星的生活!
- 明天我要好好学习!
- 我要成为世界首富!
以上皆是妄想;
什么不是妄想?
- 我要今年获得物理奥赛国际金奖,五年后去P大读博,…,70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今天做了10道题,明天我要做11道
- 我要这个月每周更新一个视频,参加XX大V活动,研究、认识、学习X个网红,看完《XX》等X本传播学的书,月底之前达到XX粉丝量,…,毕业之前有50万粉,成为网红
这些都是实在的追求,或者说,计划,于是就不是妄想。
年轻人的丧来自于不够尊重。
什么叫尊重?
- 尊重一件事,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完成,而非被事情推着走,被人催着走;
- 尊重一个人,就是有礼貌不任性,时刻忖度关系的动态平衡,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关系发展;
- 尊重一个物,这里用知识举例,就是把见解上的冲突当做学习的机会而非愤怒的理由,等等。
当你不尊重,不审慎对待,心中没有敬畏,脸上没有谦逊的神情时,他她它怎么会回报你好的结果呢?
什么样的年轻人不焦虑也不丧呢?
了解自己是前提,轻重取舍有选择,谦逊倾听不预设,(写到这里发现这篇文章马上成为“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了,赶紧打住,我没资格)
年轻人咋就抑郁了呢?
抑郁症是一种病,而非“特别丧”!有句话挺有意思:如何分辨抑郁症和丧呢?给他几个亿让他随便花,能解决的就是丧,不能解决的叫抑郁症。
再说一遍,抑郁症是精神类疾病,并非是因为内心懦弱,不够坚强乐观造成的,这也是抑郁症和丧的区别。我们不要对抑郁症患者产生偏见,抑郁症患者是病人,请尽量不要表达“你坚强点不就行了”等观点,这样会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所以说了这么多,抑郁是个病的名字,并不能作为当代年轻人的标签。我在这里对一些媒体的词语误用进行强烈谴责和严正抗议,这不仅伤害了抑郁症群体,也伤害了我们年轻人。

本质说完了,接下来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让年轻人产生妄想?是光鲜亮丽,娱乐享受与奢侈品遍地的互联网世界;是什么让年轻人不够尊重?是轻松匿名,相对开放的互联网世界。
所以我现在越来越敬畏互联网,只会去上面刻意、谨慎地主动获取内容,几乎不会接受任何推荐算法给我的内容,一旦碰见,将更加谨慎,同时也有些许担心自己被同化的恐惧在里面。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和我相似的感觉。
如何好好利用互联网?显然,当下年轻人娱乐与消费为主的使用方式,对自己和社会都不会产生什么好的影响。互联网给网友们,或者说底层人民,一种假象:自己仿佛离成功者很近,近到可以直接评论私信,殊不知,成功者把互联网当工具,底层人民用互联网娱乐,于是后者和前者的差距便越来越大,越来越远了。
这是由于底层人民“不努力”吗?不是。是因为成功者“太勤奋”吗?也不是。双方都是理所当然,这就是他们自然的使用方式。是不是有点意思!这就好比,有钱人家的孩子大概率懂得消费,也懂得积累财富,穷人家的孩子大概率一辈子也不懂消费,也不会积累财富。
至此,我找到了互联网和货币的相似之处,都是有人当生产工具,有人当消费品;有人借此改变命运,有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它的产生让普通人终于有了努力&有尊严公平竞争的机会,也给人一条更快堕落的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使用权利*,却又最终得不到平等的结果。
货币的伟大意义不言而喻,我觉得互联网更甚。
哦对,我可没跑题。因为本文的一切,都围绕着“年轻人的互联网” 😛 改天再写个《中老年人的互联网》,更有意思。
*就当做有平等的权利吧,我说的是世界范围的通用规则,并不针对某些墙内国家
Iven 2019-07-20
大朔真棒!复习考试还能抽空写东西!
嘿嘿谢谢
Pingback: 那些从来不用表情包的人,真可怕 – 冇想法买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