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好记性”

我曾经反感古诗词和经典文章,因为它们都要“记忆并背诵全文”。我的记性真的很差,绝对记不住不理解的东西,也害怕死记硬背…

然而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记住东西,真的有必要吗?记忆力强,真的是优势吗?今天,我来谈谈刻意记忆,也就是背诵。

注意哈,我这里说的只是刻意记忆,而非理解记忆。同时,在这里假设天生的“硬”记忆力只和刻意记忆的能力有关。

首先,我认为很多记忆是没有必要的。只有咱们的考试才会专门考察记忆与背诵,生活不会。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刻意记忆,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而已。同样的,考试的目的是检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默写背诵,在学生而言是一种应试能力,在老师而言是一种“懒政”,用来轻松却不准确地量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不是非常可笑呢。

在这里补充一句,有人可能觉得,自小背诵古诗词能提升气质,认为这就是背诵的必要性。我认为,是对古诗的理解提高了气质。背诵有助于理解?只是因为投入了时间罢,如果投入相同的精力用来理解,效果会更好。

当今互联网发达,我认为学会信息检索的必要性比记忆要大得多也实用得多 —— 几个小时背下来的文章,几秒不就搜到能用了?

第二,我认为刻意记忆有害。小了说,死记硬背古诗词磨灭了我对诗词的兴趣;大了说,习惯了刻意记忆反而会不求甚解。

研究人脑遗忘的机制会发现:遗忘是人脑的功能,而非记忆的失败。内存容量有限,当然要把有限的容量分配给更具价值的东西,遗忘,就是脑子里的猎豹清理大师。

记忆太强会让人做事更倾向于经验,这对于摸索方法,进而形而上总结哲学,都是有害的:记忆让人更懒于思考,因为记了 a1a2a3 ,于是做 a1a2a3 非常好,因此更倾向于做 a1a2a3 ,最终 a1a2a3 的方法非常娴熟;殊不知,从 a1a2a3 总结的方法 a,能解决 a1 ~ an

这最终导致了什么呢?记忆强人,往往会“过拟合”,因此泛化能力不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不强。

Ray Dalio 在他的 Principles 开篇写道,“I’ve always had a bad rote memory and didn’t like following other people’s instructions, but I loved figuring out how things work for myself.” 我认为,应该把“but”改为“so”,这也是本文灵感所在。

而来到中国古代哲学的领域,“忘”是道家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照常识看来,知识的任务就是做出区别;知道一个事物就是知道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所以弃知就意味着忘记这些区别。一切区别一旦都忘记了,就只剩下混沌的整体,这就是大一。圣人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说是有了另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道家称之为“不知之知”。

“无知”与“不知”不同。“无知”状态是原始的无知状态,而“不知”状态则是先经过有知的阶段之后才达到的。前者是自然的产物,后者是精神的创造。注意,此处的“忘”亦不同于上文所述人脑的遗忘机制,而是主观能动的“忘”。

综上所述,刻意记忆有害。教育体制问题我无力解决,但是希望看到这里的你可以多思考,少记忆,成为生活的赢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