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三四一年)
看过各种宫斗故事,可以发现,诬陷自己的政敌谋反,是最好的方法:对方越是有能力、受人爱戴,越是没法解释,为他求情的人越多,越会被君主怀疑,因此被诬陷者最后只得自刎或者退隐,于是这个方法屡试不爽。但是我在这里看到了两个疑点:
首先,田忌被邹忌诬陷,为何要去攻打临沂,捉邹忌呢?这难道不是令齐威王更加怀疑吗?田忌有强大的军事才能,这小问题他不可能不清楚吧?
第二,邹忌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眼熟?对,就是语文课本《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面“吾与徐公孰美”的那个邹忌!从课本上看,邹忌人品不错;而过几年又成了这样,这个人是发生了什么呢?可惜我能搜到的历史甚少,只能空口无凭的瞎猜:是不是齐威王指使的呢?田忌“不能自明”,是他尝试跟齐威王解释无果还是根本没尝试呢?齐威王是不是早就因为田忌功高震主而不相信了呢?

1️⃣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恐,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三三三年)
庞涓、孙膑、张仪、苏秦,四人皆是鬼谷子的学生;庞涓自认不如孙膑,苏秦自认不如张仪;两对同学都是自认为能力差的先发迹,然而结果大相径庭:庞涓嫉妒孙膑,挖其膝盖骨,脸上刻字,最后被其反杀于树下,两人双输;苏秦激励张仪,使其成功,“苏君之时,仪何敢言”,获得双赢。这就好像寝室几个人,能力都差不多,最后成就却可能天差地别——性格决定命运啊!

2️⃣(张仪)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许之。
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三三三年)
这段节选说的就是张仪合纵六国游说之行的最后一站——楚国。在他对楚王的说辞中,我发现了一个矛盾:六国之中楚国最强,所以张仪就说了,六国合纵,其余五国给你楚国割地;六国不合纵,其余五国给秦国割地。楚王一想挺有道理,就答应了。可惜事与愿违,这其他五国又不傻,割地给楚还是秦有区别么?秦最强,还不如给秦!于是到后来楚国没收到割地,退出联盟也是情理之中。
但这一小点不足以解释合纵的失败。合纵,是小国联合起来抵抗大国;连横,是跟着大哥混。为什么总是连横者笑到最后呢?这件事情在生活中倒也十分常见,比如爱打小报告的班长,比如领导身边的马屁精,他们都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发展。实力弱就要懂得攀附,这不是常识?因此合纵不如连横,难道不是常识?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合纵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呀,比如近代史里说“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国共合作不就是合纵!这只是在危机时刻,且实在没法连横时,才迫不得已合纵的。只要危机解除,合纵也立刻分裂,不是吗?
再进一步,什么样的国家能长久昌盛,什么样的家可能即将被灭?合纵连横只是改变暂时的速度,却改变不了根本的结果!最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国家,就是最强盛的国家,其余都是空谈!秦有商鞅变法,百姓生活变好了,国家自然强盛。
当今社会,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吗?我想大家有目共睹——已经比之前好太多了,这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百姓的“好日子”在世界上是什么水平,配得上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甚至第一的位置吗?中美之战,从贸易战到金融战,谁能笑到最后?看看两国人民“谁活得更幸福”即可。
2019-08-24 I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