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导读 – 笔记

艾四林

第一章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标注 (黄色) – 一 《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 位置 91
政治革命不同于以往的叛乱,叛乱不涉及政治制度的改变,而革命则指积极改变整个政治制度并用另一种制度取而代之的行为,换句话说,革命意味着改变整个政治框架。
标注 (黄色) – 一 《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 位置 109
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地贸易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殖民地贸易则大大推动了西方世界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对殖民地金银财富的掠夺和商品市场的侵占,才使得资本的原始积累最终完成。
标注 (黄色) –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年经历 > 位置 175
现代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展的地方才会非常明显地显露出来,因此,置身于德国最富庶的莱茵地区的马克思才有可能接触到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经过自己的深入观察和细致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这正是马克思与其他生活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思想家和社会科学家的不同之处。
标注 (黄色) – 三 《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过程——从《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到《共产主义原理》再到《共产党宣言》 > 位置 318
废除私有制势在必行,却不能一下子办到。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地或间接地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紧接着,无产阶级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实施各种措施来限制私有制,恩格斯列举了 12条最主要的措施,包括用累进税、高额遗产税,对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同样的义务劳动制,取消一切私人银行和银行家等等。后来,这些措施又再一次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被提到。无产阶级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把全部资本、全部农业、全部工业和全部运输业都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国家的手里,最后,当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都集中在国家手里的时候,私有制将自行消亡。
标注 (黄色) – 四 《共产党宣言》的逻辑结构 > 位置 372
上看,《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内容最多,而从思想上看,本章所阐发的观点也是最为重要的。文章论述了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科学地分析了资产阶级的产生过程及其发挥过的巨大历史作用,并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渐壮大的无产阶级则充当了资本主义制度掘墓人的角色。《共产党宣言》的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以下四项内容:第一,共产党人与全体无产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第三,共产主义革命的主要特征,以及无产阶级将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第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三章中主要批判了三种社会主义思想: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其中,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想又包括:(甲)封建的社会主义;(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章篇幅最少,主要阐述了共产党人对当时欧洲存在的各种敌对政党的态度。
第二章《共产党宣言》的序言的重大理论意义
标注 (黄色) – 四 《共产党宣言》的逻辑结构 > 位置 409
构成《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这一基本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标注 (黄色) – 四 《共产党宣言》的逻辑结构 > 位置 416
从恩格斯的表述中不难发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一,经济生产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用大家更为熟悉的话来讲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一切历史(从原始氏族社会的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贯穿于以往人类历史的始终,承认不承认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流派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的任务之一就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要灭亡,无产阶级在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从而进入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可见,《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并由这三条原则共同构成了一个严谨统一的理论体系。
标注 (黄色) – 四 《共产党宣言》的逻辑结构 > 位置 426
在 1847年的时候,所谓的社会主义者,通常指的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指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信徒,例如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另一部分则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声称要消除一切社会弊病,但又并不抨击资产阶级,而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帮助。
标注 (黄色) – 四 《共产党宣言》的逻辑结构 > 位置 439
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水平都没有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程度,因而革命的果实最终必然会被资产阶级拿去。等到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之后,他们就反过来镇压工人阶级的进一步的革命行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欧洲 1848年革命才会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章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标注 (黄色) – 一 阶级对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 位置 529
马克斯·韦伯认为,阶级纯粹是受经济因素决定的,而等级群体则是由某种特殊的社会评价——对荣誉的评价——所决定的,属于某个等级群体的人会被要求遵循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而这一等级群体的形成又必然伴随着某种身份特权——“对观念、实物或机会的垄断”[ 7]。
标注 (黄色) – 一 阶级对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 位置 554
阶级划分的根本标准就是要看一个社会当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标注 (黄色) – 一 阶级对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 位置 570
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和压迫是过去各个时代所共有的事实,而这种剥削和压迫关系之所以能够形成并长期存在,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过去的各个时代都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制,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就是统治阶级(压迫者),被统治阶级(受压迫者)则往往没有掌握生产资料,因此,私有制的存在是阶级和阶级对立形成的前提。
标注 (黄色) – 一 阶级对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 位置 605
第一,无产阶级的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然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最为根本的组成部分,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在竞争中破产的或者被淘汰掉的小资产阶级也加入到了无产阶级的队伍当中来了,也成为了无产阶级的一员;第二,阶级对立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原话是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意思就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尖锐了,而桑巴特所说的中间阶级也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分化了——要么加入到资产阶级的行列,要么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去。因此,马克思并没有忽视中间阶级的存在,只不过与桑巴特不同的是,马克思是以一种辩证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的。
标注 (黄色) – 二 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灭亡 > 位置 673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贸易、世界市场的拓展 →商业、航海业、陆路交通的发展 →大工业的发展。
标注 (黄色) – 二 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灭亡 > 位置 708
在行会制度的约束下,只有成为相关行会的成员才能生产并出售自己制造的产品,而一个人要想获得行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花钱从当地的领主那里去购买成员资格。一旦成为行会的成员后,生产者就可获得相关的行业秘密,而为了避免市场竞争,行会中的手工业生产一般是通过师傅和学徒的形式来维持的,这也就是“行会师傅”一词的由来。这种所有制关系是从保护行会成员的利益的角度着手的,因此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竞争,而限制竞争的结果就是使行会中的生产者故步自封,失去了不断改进技术设备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这样一来,面对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地的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封建所有制关系下的生产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了,最终被分工更加合理的、管理更加高效的、自由竞争式的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所取代。[
笔记 – 二 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灭亡 > 位置 715
= 传销
标注 (黄色) – 二 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灭亡 > 位置 734
到最后,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要由市场或者说金钱来评定自己的真正价值。
标注 (黄色) – 二 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灭亡 > 位置 765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曾经提到过英国在殖民地印度要完成的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43]所谓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是指摧毁印度社会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封建制度,例如孤立自足的农村公社;而所谓的重建并不是说把资本主义的各项制度直接加在殖民地人民的头上,而是指为改善殖民地人民的社会状况创造物质前提。
标注 (黄色) – 二 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灭亡 > 位置 803
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标注 (黄色) – 二 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灭亡 > 位置 823
社会阶级的出现不仅需要有人数众多且利益一致的人构成一个整体,而且需要所有这些人都意识到他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并与其他利益集团处于对立的位置上[ 49]。因此,阶级的形成仅靠有着共同利益的一群人这个条件是不够的,它还要依靠“全国性的联系”和“政治组织”,换句话说,他们需要在思想意识和觉悟上认识到他们自身同属于一个有着全国性紧密联系的利益群体,而这也就是马克思所强调的“阶级意识”的重要意义。
标注 (黄色) – 二 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灭亡 > 位置 834
马克思认为“在工人阶级在组织上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对统治阶级的集体权力即政治权力进行决定性攻击的地方,工人阶级无论如何必须不断地进行反对统治阶级政策的鼓动(并对这种政策采取敌对态度),从而使自己在这方面受到训练”[ 52]。非如此,工人阶级将只不过始终是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罢了。据此,工人阶级只有通过不断地斗争才能逐渐联合起来,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和政治组织,才能发展到足以对抗整个资产阶级的集体权力,一句话,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阶级。
标注 (黄色) – 二 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灭亡 > 位置 865
最后,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资产阶级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了非常激烈、非常尖锐的程度,这会使得资产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无产阶级。
第四章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共产主义前景
标注 (黄色) – 一 共产党人与全体无产者之间的关系 > 位置 981
他们之所以不以民族国家的界限作为社会群体划分的标准,是因为他们特别注重采取阶级分析的方法,用阶级的标准代替了许多人使用的民族国家的标准。
标注 (黄色) –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公妻制 > 位置 1036
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地批评了公妻制:“人们可以说,公妻制这种思想暴露了这个完全粗陋的和无思想的共产主义的秘密。”[ 6]这里所说的“粗陋的和无思想的共产主义”主要是指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贝夫主义。
标注 (黄色) –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公妻制 > 位置 1061
问题不是共产党人要实行公妻制,而恰恰是共产党人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消灭资产阶级的公妻制,取而代之的将是妇女的解放和男女之间的真正平等。
标注 (黄色) – 三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征和共产主义的前景 > 位置 1115
无产者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成为一个阶级,通过革命运动夺取政权,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然后利用自身的政治统治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阶级差别会慢慢消失,全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也会逐渐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即巨大的全国联合体手里。
第五章 对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
标注 (黄色) – 一 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 位置 1154
这一思潮最明显的特征是“使意识形态与政治脱离任何社会基础,特别是任何的阶级基础”,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认为政治与经济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工人阶级可能并不具有优先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对“普遍人类之善”与社会主义秩序的合理性的理性要求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这样一来,工人阶级被排除在社会主义方案的核心之外了,“公平正直”的人(比如从事激进民主理论研究的知识分子)则成为社会主义的天然构成者,只因为他们对理性与“话语”政治有着非同一般的敏感性。
标注 (黄色) – 一 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 位置 1162
他们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并不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而是由人的本质的异化所导致的。因而,共产主义的实现并不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结果,而是人的不受损害的本质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是这样评价的:“他们不代表真实的要求,而代表真理的要求,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 2]一句话,这种社会主义思想只不过是又一种形而上学体系的阐述罢了。
标注 (黄色) – 二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位置 1197
任何运动,只要工人阶级在其中作为一个阶级与统治阶级相对抗,并试图通过外部压力对统治阶级实行强制,就都是政治运动。”[ 3]例如,在某个工厂或行业中,试图用罢工等手段来迫使个别资本家限制工时,这是纯粹的经济运动;而强迫政府颁布 8小时工作日等等的法律运动则是政治运动。
标注 (黄色) – 三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 位置 1236
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
标注 (黄色) – 三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 位置 1260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第六章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标注 (黄色) – 一 《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意义 > 位置 1292
列宁认为,《共产党宣言》主要是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理论突破,即新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标注 (黄色) – 一 《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意义 > 位置 1307
他们并没有因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而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更没有因为资本主义给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所带来的空前的发展而放弃了对它的批判,他们始终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所取代,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斗争的历史发展过程。
标注 (黄色) – 一 《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意义 > 位置 1356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