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反思与总结

本文大约 7500 字,大约需要15分钟

本文将分成 5 个部分:

  • 第一部分回答问题,即“为什么选择北大叉院,且自信能考上”的答案。希望能帮助各位选择目标。
  • 第二部分介绍对考研的看法,希望各位读者看过后,能对未来的备考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 第三部分分享我在备考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每一条都非常实用,背后都是我踩过的坑,希望大家仔细阅读。
  • 第四部分将简略分享我的各科学习经验,尤其是我分数比较高的英语和复试。
  • 最后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

如果你现在不知道怎么选择目标、对考研感到迷惑,或者在备考中感到焦虑,请一定读完!我保证你有收获!下面就正式开始啦~

1 为什么选北大叉院?

u1s1,考研真是选择大于努力。下面我来复盘当时的想法。希望各位读者按照我的思路,都能拥有坚定的目标!

从目的的角度:

  1. 本科学校技工氛围太浓了,想找个综合性大学读研,来点博雅教育。
  2. 以后有可能读博,本科成绩那么差,所以读研必须名校(只要我是搞研究的那块料,有论文,我肯定读博)。
  3. 以后也有可能工作,所以必须在北京,方便实习。
  4. 通过 123,排除后只有北大。又因为 2,加上我想做机器学习,最终确定叉院。

从能考上的角度:

  1. 名额 4 → 10,扩招 2.5 倍,19 年第十名 360,也不是非常难嘛(我当时还觉得自己能考 400,我错了)
  2. 专业课难,总分要求就没那么高了,数学也就不用考太高。
  3. 叉院 19 爆炸,后来看群里叉院不怎么火,只有几个一直在奶的,感觉报名的人也不多(这条就是我撞大运了)
  4. 专业课难,吗?看之前的卷子,也不怎么难,只是要求理解更深入一些。另外,我还对比了之前 801 的试卷,发现操作系统和计组的所有大题均来自前一年的期中期末考试,100% 原题,只要搞到期中期末卷子,那就是白送。(今年就不是了 5555)
  5. 我本科成绩差是因为不努力。开始努力之后我观察了一下,发现我的努力应该是能达到自习室里前 5% 的,有信心了。

从战胜对手的角度:

  1. 能考研的,要么成绩差,要么本科差,不会有完美简历的学生。
  2. 能考研的,项目 99% 是水项目;跨考的,大部分没项目;我跨考,但有 毕设 + 大创 两个跟机器学习相关的水项目,这方面不输的。
  3. 什么样的人能复试逆袭呢?低分高能?不存在吧?如果初试考的基础知识都不牢,怎么可能作出很多让老师感兴趣的项目呢?复试逆袭概率还是很小的。
  4. 综上所述,北大叉院,360 就稳了,冲!(当时是根据以往复试情况判断的,没想到今年刷了一个高分的老哥)

其他角度:

  1. 一战失败了再二战呗。反正以后能工作的时间还有三四十年,现在多用一两年,把需要的能力培养好,我觉得可以。
  2. 一开始(4月)先定个高点的目标,等出招生简章了再说。(所以我一开始是用王道天勤准备的,这是非常不好的,下文会说明)
  3. 我已经是倒数第一了,失败又没人笑话我,成功那就赚到了。

总结一下:一开始可以花一周时间多看看学校,明确自己的需求,用自己的真实水平,找到最匹配的目标。等出了名额,再用一周时间分析一波,捡捡漏啥的。一定要主动搜集信息,别怕多!

2 对考研的理解

我想各位读者在读经验贴的时候,内心一定在想,“这个人为什么能考上?我能不能考上?”再根据自己情况,去芜存菁。那么接下来这部分,我将尝试分析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对考研的理解。

本科时对我影响最大的导师有这样一个人生理论:做任何事都是组合最优化的问题,人生也是。我们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结识良师益友。那么目标函数如下:

$$\mathop{\min_{f\in H}} \; \varepsilon(f) + \lambda \cdot \Omega(f) + \gamma \cdot \omega(f)$$

其中,经验误差项 $\varepsilon(f)$ 是要学习的专业知识,通用正则化项 $\Omega(f)$ 是做人做学问的道理,专用的正则化项 $\omega(f)$ 则是良师益友的帮助。

考研的过程也是类似的:要想成功,得找准适合的目标、有通过初试所需的答卷实力、有通过复试所需的专业实力。这三者都非常重要,要共同优化。不能一开始就完全专注于四门初始课程的复习,要有顶层设计,即整体的规划。反之,如果上来就干,最终很可能“过拟合”—— 平时做题都挺好,怎么最后考试炸了?

进一步地,我认为考研的过程是一个包含隐藏状态的时序结构,类似于一个 HMM。考研的模型如图所示:

其中,$X$ 是我们可以观测到的状态,表示别人经验贴里写的看了什么书、做了什么题、完成什么进度等等;而 $Z$ 代表隐含状态,表示我们真正的能力,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本质。时序结构上的节点就代表不同阶段里,完成的进度或自身的能力,这个阶段的能力由上个阶段的能力和这个阶段的努力决定。我们的目标是上岸,因此我们整个训练的优化过程,就是让自己的能力达到上岸标准,即隐层的最后一个状态 $Z_n$ 要贴近大佬们。

这就告诉我们,按照经验贴做完相同的事情,不一定能有相同的结果。有人刷四遍全书,数学 140,有人刷 30 套模拟题,数学 140;有人既刷全书又做模拟题,数学刚过线(是我)。因此,不可将大佬经验贴里的“任务量”作为自己的标准。

那该如何训练这个模型呢?

我用的是最朴素的想法:交叉验证。我买了所有参考书,选出适合自己的,作为训练集;我整理大佬们经验贴写的项目,当做验证集。

大佬们说“做了 XX 题”,我就也做一些作为检验,看我正确率多少,要正确率还行我就不看了;大佬们说“看了 3 遍王道”,那我也看一些,看看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占比多少,占比不大就不看了;大佬们说“10 月看完徐涛强化班”,我就吃饭时也随机选一集,发现浪费时间,也就不看了。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了:“你说的是复习得差不多了之后的做法,我现在还啥都不会,我该怎么起步呢?”对于这个问题,请看第四部分。

总结一下,本部分提出了“顶层设计”与“交叉验证”两个理论,我认为这是备考过程的核心。或者用创投圈的话举例,考研的“顶层设计”就是选赛道,复习知识是做产品,“交叉验证”是在市场的调研和打磨产品。只闷头做产品,不可能创业成功。有人说,考研的过程类似在黑屋子里面洗衣服,只有最后一刻才能知道洗没洗干净。我认为不是这样,我们有大量的优质样本数据,这个优化问题并不难做。

3 收获与反思

前面没啥干货,都是些形而上的、哲学的东西。我个人认为哲学是最重要的,但奈何表达能力实在有限,可能让您失望。下面就都是干货啦,大家自取!

3.1 我做得不错的地方、我的收获:

  1.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人生的幸福来自于奋斗!考研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拥有这种持续奋斗的状态。u1s1,考上清北对命运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北京房子还是买不起。而保持奋斗的状态、知道什么样才叫努力、拥有从奋斗中收获快乐的能力,这些将使我受益终生。
  2. 在初试之前一直保持早起、0:30 前睡的习惯,并保持规律的作息——这样就可以不在日常琐事上费脑子了。我希望我的未来可以更进一步,保持理性思考、不骄不躁的状态。我现在很多时候做事还是毛毛糙糙的。
  3. 从未想过要放弃,从来没哭过;有时觉得自己非常垃圾了,也能在一天之内调整好心态。
  4. 还挺努力的,至少同学们觉得我挺努力。
  5. 还挺专心的,学习时从来不玩手机。从来不水群。

3.2 我没做到的地方、我踩过的坑:

其中 1、3、6、7、8 是最重要的,是我考研经历犯过最大的错误!

  1. 不要觉得只要努力,就能考 400 分!我从 4 月拼命到 12 月,最后离 400 还差好几十,数学专业课都是刚过线。请通过自己本科的表现,认清自己实力!(当然,能比我更菜的也不多了)
  2. 考研资讯类营销号(小白考研、研木易木子等)没必要关注:大部分都是垃圾信息和广告,还会搞你心态。在我备考的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全是我主动找的,而不是这种营销号推送的。像是徐涛、腿姐、王道这种每日一题的公众号,可以跟着做题。微博和哔哩哔哩也是类似,只关注有干货的。“资讯”还是得靠自己找。
  3. 关于选择方向:不要因为“兴趣”做选择!对于大部分本科生而言,咱就是计算机领域的小学生,所谓“兴趣”只是因为之前做过相关工作。换句话说,这“兴趣”实际上只是自己的舒适圈。只有彻底了解整个领域之后,才配有兴趣,现在不配!所以,选择小方向,更多的要听听老师、直系学姐学长的建议,看看招生名额,爆冷还是爆炸等等。不要因为“兴趣”局限自己。这是我最近才悟到的。
  4. 提前跟室友协商好作息,甚至换寝室也可,一定保证睡眠质量!我的室友就总是游戏到很晚 T_T
  5. 中午真的没必要回寝午睡!(因人而异)
  6. 一定要每周、每月、每轮复习后进行总结,这个绝对不能懒!每次总结的时候,找到自己和原计划的差距、跟上一 epoch 相比的进步、下一个 epoch 的目标,把短板当做重中之重,这样才能持续优化整体的目标!
  7. 把最多的精力放在数学上!初期全部精力干数学也行!(清华那种地狱难度的专业课除外)
  8. 不要感动自己!很多“努力”其实并不是学习,对最后的结果影响甚微!这些“努力”包括:看学习视频、抄笔记、整理复习资料的格式、刷题不思考,等等(我就花了很多时间记笔记)。因为以上行为可能只有微量的动脑。真正的学习应该用“思考量”或思考的深度来量化,而不是以学了多少时间、干完多少道题来量化——后者是数量,前者才是质量。
  9. 我不会推荐任何辅导书。我在考研期间,把所有听过的辅导书都买了,自己翻开看两页,要比听别人推荐靠谱得多。而且参考书的风格,是有可能变的,这一届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下一届。我当时看经验贴,就在关注别人的推荐,后来发现经验贴之间互相矛盾,有人爱死张宇,有人恨死张宇——这对看经验贴的人有什么帮助呢?
  10. 建议初试数学、专业课、英语、政治时间分配 = 40:30:15:15,擅长的可以适当少点。
  11. 数学、专业课一定用纸制书!因为知识点比较系统,纸质书方便找,找完能顺便复习周围的知识。
  12. 对于英语政治,就几乎不用买纸质资料,因为文科的知识点,百度最快。英语就买两套十块钱的真题,其它用电子版就可(黄皮书太贵了);政治就买个腿姐冲刺背诵手册,其它的(包括提纲、课堂讲义、题)用电子版就可。桌上要是有太多书,我就会挺烦的。
  13. 关于 ipad:买!买来之后,除了 notability、margin note、百度云、欧陆词典之外,任何软件都不要装!(这句话仅用来表示态度,而非建议)这样的话,最后考研之前搬到旅馆里,就只带个 ipad 就行了。(我就带了一个行李箱那么多的书去旅馆,结果行李箱都没打开过)
  14. 做试卷的时候,就想“这种题怎么可能考”,然后跳过——绝对不能这样!不管他出题出的好坏、是否是考研套路,都要 100% 认真做!做题只是用来交叉验证,检验自己的思路、方法,不是从题目里面学知识!要总结套路,不要死记硬背!
  15. 关于视频(MOOC 视频除外):不要把看视频当做学习,也不要把看视频放在自己的学习计划里!只看视频不思考,一点收获也没有!我是只有在某个知识点实在不理解的时候,再去找找对应的视频。一方面,主动地学习才有效果;另一方面,大部分考研“名师”水平不高,与其听他们讲,真不如自己看书。(我没有否定网课,仅否定低水平的考研辅导视频)
  16. 在我的印象里,值得特意看的视频有:唐迟阅读(学会思考方式就好,不用全看)、刘晓燕新题型;曲面积分中值定理可以看看武忠祥 17 讲,数理统计可以看看方浩;政治可以看看腿姐最后的冲刺班;kmp 算法 b 站有个小哥哥讲得非常棒,MOOC 视频最好刷三遍。不推荐的有:所有基础班强化班视频(包括徐涛、张宇、天勤王道、恋恋有词等)
  17. 专业课这种东西,虽然可能跟同学都是考计算机,但考试代码不一样,重点也不一样。“追求真理、探究到底”是对自己的要求,不要跟同学在知识点上过多争辩——人家又不考,会很烦的。(5555 我好卑微)
  18. 即使考上北大,也不要因此骄傲。一方面,北大研究生真没什么;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对北大学生的态度不是欣赏,而是“有什么了不起的”、是“就这?”、是嘲讽、是八卦,甚至是吴谢宇、牟林翰、冯仁杰。所以如果考上了,就不得不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4 学习经验分享

上文说过,我觉得“我具体啥时候做啥”对各位没什么帮助,所以想知道“我具体啥时候做啥”,请参考文件 1(文件都在文章最后)。它是我每日学习的记录,以及每周的计划和反思。我建议所有人都整一个,这非常重要的。我用苹果自带的表格做的,文件 2 就是模板,大家一定要用!

另外,对于每科每次模拟试卷,我都有分析和统计。不必细说,直接下载我的分析结果就懂了,是文件 3。这种分析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哪里最差,哪里应该注意等等。也是建议必做,有苹果设备的同学直接套用我的就可以。

下面是各科的分享。

4.1 数学

数学我真不行,我就说三点:

  1. 只刷李范全书 + 15 年真题 + 适量模拟就够!多刷几遍全书,刷透最重要!(我也没刷透,我有什么资格说呢)
  2. 打草稿一定用最好的白纸,中间对折一下,按顺序,标题号,工工整整地写,当做书法作品那种,不要省纸!这样才能养成好习惯,不跳步,不粗心。我在这上吃了大亏!一开始用 ipad 当草稿纸,就养成了非常不规范的习惯!一定用白纸!买最贵的!
  3. 一定要多动笔!对于看了的每一道题,都要保证能独立写出步骤准确的、格式规范的、以大题为判分标准满分的答案为止!如果是错题,要记录整理,直到消灭为止!每一道题都要保证!如果能保证每一道题都认真做、多思考,真的不用做太多题!(我的舍友,考试之前只刷了全书,只做过一套真题,没做模拟题,最后分数远高于我)

4.2 专业课

首先我想说,王道书、天勤书,都不配称作教材,最多是“教辅资料”。它们只是罗列知识,而不是像好的教材一样娓娓道来。另外,这些书似乎是学生编的,这些人没有任何学术地位,这样的水平也有人信?不会吧不会吧?

801 请一定以慕课为主,用天勤王道查缺补漏!慕课 PPT 要作为核心教材,慕课课后题和期中期末题是重点,408 的真题次之,其他模拟题做着玩就好。

我就是一开始看天勤,很多东西没理解就死记硬背。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先理解再记忆,反过来就会费力不讨好(这是我在专业课上踩下最大的坑了)。另外,这两套书各有风格,建议都买,先做王道后做天勤。(我虽然在骂,但还是推荐大家买了……)

总结一下,关于专业课,建议从慕课开始学起,然后借助各种资料不断锤炼。根据今年的考试经验,慕课和 408 的知识都要全部掌握(以前是慕课为主,408 计组啥的几乎不用看,今年不是了!)。我用到的资料都已经列出来供大家下载。

4.3 英语

英语的复习就是使劲琢磨真题,其它啥都不用做。

背单词:背单词不用拼写,用 “不背单词” APP、意识流、快速地一遍遍过效果最好。我之前还拼写,每天一小时,浪费大量时间。

阅读:请看这个学长的视频(17:00 开始),我也是这么做的。做个 3-5 套就通透了。(在基础还可以的情况下)

作文:如果只是为了应试,那么完全不用看任何书,不用花费任何时间,直接背见山的四篇范文,然后用真题套模板练习,最后得 20 分没问题,足够了。(我用的范文在这里)如果想真正提升自己,且经济条件允许,去淘宝上搜“美少女的英语杂货铺”,这个小姐姐改作文非常好!每篇都让我有非常大的收获!(然而我最后还是默写…)

完型:不用特意准备

新题型:可以看看刘晓燕视频

关于“外刊精读”:我有几个月,每天都看公众号“新英文杂志”的期刊阅读,每天三篇。但是这个真的有用吗?我觉得没啥用,就是看看新闻图一乐。我感觉相比于读懂文章、掌握更多的单词搭配,能学会读题、学会在文中找答案才是重要得多。换句话说,我从自己做题、从唐迟视频里获得的所谓“做题技巧”,要比看懂文章有用得多。(当然,我英语基础还行,本来也能看懂)

关于“长难句”:什么是长难句?读不懂多读两遍不就懂了吗?我不理解,这有啥可复习的。

4.4 政治

政治一定要用思维导图!不然零碎的知识真的不行!不用买《精讲精练》这种厚度的书,更不用看视频。一上来直接对着思维导图,看小白的提纲就可以。这里强烈推荐小白的小程序,有知识点提纲、有配套 1000 题。暑假每天午休时学半小时政治足够!后期就用这个小程序多做模拟题,我就把所有的模拟题都做了(反正做政治也不用动脑子,就当放松了)。

别的就没啥可说的了,十月份开始,随便跟一个老师(我跟的腿姐),按部就班即可,最后考个 60 多就足够了。

4.5 复试

(关于复试,我准备了非常多的综合问题、本科课程、项目的细节,还复习了基础知识,准备了一些专业问题。这些资料已列出供大家参考。)

复试是老师真正挑人的过程,老师要在这 20 分钟内选出适合读研的人。什么样才是适合读研的人呢?去各位教授的个人主页,就会找到答案。举三个叉院导师的例子:

  • I’m always looking for highly self-motivated students to work with me as PhD and/or master students (ONE PhD position open for 2021 Fall).

  • I am now recruiting Ph.D.s who have strong mathematical abilities (however, this does not imply that you have to come from mathematics department) and great interest in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order to enjoy with me how to use mathematics to solve real problems elegantly.

  • Self motivated undergraduate, master, Ph.D students and postdoctoral fellows with solid mathematical background. Email me for details.

关键词就是上进和数学好。但是“上进”有点虚,再看两个实在的老师:

  • 欢迎对上述方向感兴趣的真正热爱科研、做事踏实认真的同学随时与我联系。申请攻读免试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主要考核要素: ①扎实的数学基础与熟练的编程能力; ②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自学能力; ③沉着而孜孜以求的踏实做事风格; ④良好的心态调节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爱 *注: ①+②:研究实习 / ①+②+③:攻读学硕 / ①+②+③+④:攻读博士)

  • 1 编程实践能力:无论是算法还是工程,动手和折腾是做好本领域研究的首要能力,要求本科期间的编程作业均为独立完成,读研期间需要做大量的编程来验证想法的合理性。

    2 心态调整能力:本小组比较侧重科研创新和论文发表,要求同学们有持续完善研究课题的耐心和热情。

    3 较强英语文献自学和表达能力、基础数学理解和推导能力。

    4 认识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的区别,如何充实地完成研究生学业?学生角度 / 导师角度 / 人生角度

总结一下,就是踏实、英语数学基础好、专业基础扎实、会写代码。而这也正对应了面试的各个环节(废话)。所以准备面试,就是给自己建立这样的一个人设。

再进一步,我们思考一下,老师们为什么要面试呢?我认为,面试的过程即对未来研究生工作的预演。导师指导我们,就在导师和我们之间形成了一个信道。信息论告诉我们,信道带宽的上限是信道两端的互信息,也就是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互信息。双方对所谈论的事情在理解上的一致性越高,互信息就越大,带宽也就越宽。找到互信息大的学生,才是老师面试的真正目的。

而上述的人设,不就是导师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吗?懂了吗?

相应地,就出现了很多面试技巧。比如“我要读博!”、比如“我的目标就是想成为您这样的学者!”等等诸如此类,皆是这个原理。

说过哲学,下面说方法论。叉院面试最重要的是统计、数据结构,和自己的项目。这三块请花 80% 时间准备。剩下的 15% 用来复习本科课程、做未来计划,了解导师和研究方向,练练动作神态。至于英语口语、(和专业无关的)综合问题,请不要花太多时间!考研机构的复试课程只有英语和综合问题,是因为他们只会这个,而不是因为这些东西有多重要。

我在准备面试的时候,找了研友,每天互相视频面试,每人半小时。我们一共面了 50+ 次,最后一切非专业问题都信手拈来。(专业问题,我们这个水平也问不出来啥,没法模拟老师的提问高度)我建议大家都找研友进行模拟:找 1 个研友,每天模拟,提升能力;找 5 个研友,每周模拟,提升面试表现。可以在小白考研或者微博上找同专业的。

接下来说说我认为准备面试必做的事。

英语口语:准备个自我介绍,跟研友每天英语聊一会那种“综合问题”。其他啥也不用干了。

数学知识:面试时问了我统计的知识,我一个都没答上来…建议大家准备面试时,好好复习初试知识,尤其是概念对比类的,比如“矩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各有什么优缺点”这种。统计可以多学一些,但是我也不懂,就不推荐了。(希望懂的能给我推荐推荐,谢谢了)

专业知识:只问了数据结构,所以数据结构一定要通透。所有算法的原理、复杂度、优缺点、同类对比都要掌握。其它的三门专业课和常用的编程语言,也复习一下吧(我倒是没被问到数据结构以外的问题)。

项目:今年我们这组面试中,机器学习相关的项目非常重要,建议毕设就做机器学习相关的。叉院老师大多是王选所这边做 NLP 的,所以毕设最好做 NLP 和知识图谱,老师一定感兴趣。我的大创就用了文本分类和图谱,因此可能面试就高在这里?另外,我准备了项目展示,十几页,里面是各种乱七八糟的水项目,旨在表现我有“用代码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这让老师觉得是个好苦力?(太水了,以至于面试时完全没人问)

有了项目,还得会回答。首先,每个细节必须了解,这是最基本的,别以为老师做的方向跟你不一样老师就不懂,没有人 🙌 比老师 👐 更懂 👌 项目 👆。搞懂细节之后,还要有自己的创新点,有自己的想法。我就被问到了“毕设有什么创新点”这个问题,我们学校本科毕设不要求创新点啊!最后只能胡诌。

除此之外,还要对毕设里的基础知识、基础框架,有一个更深的理解。理解到什么地步呢?面试时老师让我讲一下 Word2vec,我讲了一堆以后,老师又说,“你说得倒没错,但是你能不能换种方式,让没学过的人也能听懂”。这种问题就很变态了,我就又开始胡扯。所以大家要把用到的经典算法,深入理解,直到能在两分钟之内给一个外行讲明白为止。

哦对,忘记说机试了。今年没有机试,但未来应该有。准备机试必刷《程序设计导引》。但是如果零基础,建议先刷《算法笔记》(胡凡);如果有基础,我推荐洛谷(因为题解都写得非常好,每道题都能有不小收获)。往年机试题在百炼 oj 都有,可以发现,里面的原题都来自 noi 小组。因此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刷刷。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不客观,完全是我的主观想法,跟大佬们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分歧,我希望各位读者可以自己判断。有言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做事能成功也是类似的,成功的方法也都是相同的。但是,如我第二部分所说,没有人能在经验贴里写出自己成功的方法,多数人也就是写写流水账、发发牢骚。我希望我的这篇文章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角度,思考考研的战略,做顶层的设计。

今年我身边有不少考研失败的人,他们的能力和初试分数都要远高于我,我认为他们只是缺少对整体战略的思考,这实属可惜。

我的考研成绩不高,算是守门员。但我毕竟还有这样完整的经历,因此写下此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我希望本文可以让大家了解考研、对未来的一年心里有数、知道如何使用其它大佬的经验贴。如果能对各位有哪怕一点点帮助,我都会非常开心。若有疑问、建议,或不同的看法,欢迎指点、交流!邮箱:hello@ivenwang.com

最后,分享毛主席的一段话: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预祝各位考研成功!

PS:上文提到的所有资源均在 这里 下载。另外,也欢迎阅读我的 机器学习 系列文章!

5人评论了“备考反思与总结”

  1. 你好,我想问下教授的个人主页是在哪里可以看到,我在叉院官网翻了半天也没看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