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正义 – 笔记

标注 – 位置 #23-2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告诉人们, 正义不仅本身值得追求, 其结果也往往合乎欲求。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 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正如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妙手回春, 而这种追求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 这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医生只是追名逐利, 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 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 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
标注 – 位置 #78-79
我们很容易对他人的动机作出恶意的评价, 严于律他、宽于律己是人之本性。批评他人可以让我们轻易地掩盖自己的道德丑陋, 从容地逃避自己的道德责任。
标注 – 位置 #80-81
每当想对他人的动机作出恶意的评价, 我们要先有一个代入——去想一想在类似的情况下, 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否会比他人更高尚。
标注 – 位置 #96-98
写作的能力属于作者又不属于作者。如果写作只是成为作者谋取名利的工具, 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一种独特的技艺, 作者也就无法逃离虚无和虚荣的恶性循环。只有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我们才能超越这种循环。
标注 – 位置 #220-221
如何区分高级和低级的快乐呢? 穆勒告诉我们,越是能够体现人的尊严的快乐就是越高级的快乐。
标注 – 位置 #277-279
人的本性喜好拉帮结派, 甚至不惜“互拉仇恨”, 其中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恋。
标注 – 位置 #281-281
自恋让人总是自觉优越:
标注 – 位置 #285-285
正是这种自我的优越感使得人类冲突不断。
标注 – 位置 #288-289
自恋让人很容易发现并放大他人的问题, 但却很少会反思自己也犯着相同的问题。
标注 – 位置 #292-296
自恋让人执着于对他人的利用, 所有的人际交往都只是在满足自我的需要。如果他人不再有利用价值, 人的“爱”也就会消失殆尽。因此, 我们很容易记住对他人的恩惠, 却很容易忘记他人对自己的恩情。 自恋让人缺乏安全感。
标注 – 位置 #292-295
自恋让人执着于对他人的利用, 所有的人际交往都只是在满足自我的需要。如果他人不再有利用价值, 人的“爱”也就会消失殆尽。因此, 我们很容易记住对他人的恩惠, 却很容易忘记他人对自己的恩情。
标注 – 位置 #301-305
正是自恋, 让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仇恨带来恐惧,恐惧又带来更多的仇恨。 恐惧让人选择结盟, 盟友都是具有相同优越感的人, 如共同的出生地, 共同的种族, 共同的国别。
标注 – 位置 #330-331
爱不是爱抽象的概念, 而是爱具体的人; 不是爱“人类”, 而是爱“人”。
标注 – 位置 #337-342
爱“人类”, 却不爱具体的人是很多文人的通病。人类是抽象的, 并无具体的对象, 无须投入真心, 收放自如, 还可以为自己赢得道德上的优越感, 但具体的人总是有那么多的问题, 总是那么的不可爱。爱是要付出代价、恒久忍耐的。真正的爱永远是对具体个人的爱。
标注 – 位置 #347-355
可爱之人, 人皆爱之, 这种爱不过是自恋的一种表现形式。你欣赏他人的可爱之处, 你不过是把对自己的爱投放在他人的身上。然而, 只有当你在不可爱之人中看到值得爱的地方, 你才能慢慢地走出自恋。 有时看到别人对我的批评, 尤其是无理的指责, 我也非常生气。但这个时候总有声音在提醒我, 批评可以戳破人自恋的幻象, 给人虚荣的气球放放气, 让人不至于飘到无边的高处。在坚实的地面上, 人才能有真实的生活。
标注 – 位置 #481-481
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权力往往导致绝对腐败。
标注 – 位置 #521-523
已有的事, 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 后必再行。日光之下, 并无新事。
标注 – 位置 #525-528
法律是对世俗社会的诫命, 它要约束包括统治者在内的一切权力。在这个意义上, 不是法律匍匐于权力之下, 而是权力在法律之下俯首称臣。
标注 – 位置 #553-563
“自从有刑法存在, 国家代替受害人施行报复时开始,国家就承担双重责任, 正如国家在采取任何行为时, 不仅要为社会利益反对犯罪者, 也要保护犯罪人不受被害人的报复。现在刑法同样不只反对犯罪人, 也保护犯罪人, 它的目的不仅在于设立国家刑罚权力, 同时也要限制这一权力, 它不只是可罚性的缘由, 也是它的界限, 因此表现出悖论性:刑法不仅要面对犯罪人以保护国家, 也要面对国家保护犯罪人, 不单面对犯罪人, 也要面对检察官保护市民, 成为公民反对司法专横和错误的大宪章。”[
标注 – 位置 #598-601
拥有XYY性染色体的男性, 身材特别高大, 四肢比常人要长, 拥有黝黑的皮肤, 脸上布满粉刺, 心理发展有障碍, 通常都有暴力犯罪的倾向。
标注 – 位置 #686-689
在龙勃罗梭看来, 既然犯罪是不可避免的, 犯罪人几乎是无可救药的, 刑罚也不可能对天生犯罪人产生任何威吓性的效果, 刑罚只能是改造或消灭犯罪人肉体的手段。
标注 – 位置 #794-795
有的时候, 妥协往往是一种更为勇敢的举动, 只要这种妥协并没有放弃自己内心深处最神圣的原则。
标注 – 位置 #833-835
对未来的合理预期是所有生物存活的基本条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需要合理预期, 法律必须保障人们的这种需要, 让人免于恐惧。
标注 – 位置 #867-872
法治必须约束权力, 保障自由。通俗地说, 国家只拥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力, 而法律所不禁止的则是公民自由驰骋之地。当权力有其固定的边界时, 民众才能享有法律所赋予的免于恐惧的自由。如若法外另有民众无法知悉内部规则, 人们也就无法形成合理的预期, 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未知的恐惧。
标注 – 位置 #935-936
如果没有必要的约束, 自由很容易变得放纵散漫, 而忘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标注 – 位置 #937-938
北大旧主燕园那古旧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标注 – 位置 #951-959
人生最大的奴役就是无法实现“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跨越, 当我们为内心的幽暗所捆绑, 任由心中邪恶的“海德博士”彻底战胜良善的“杰基尔博士”, 我们得到的绝非自由, 而是彻底的奴役。 只有真理之光能够砍断这种捆绑, 带我们跨越鸿沟, 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自由的目的是责任, 一个越自由的人越懂得去服务大众, 去成全他人的幸福。
标注 – 位置 #976-977
真正的贵族不是财产上的富足, 而是精神上的高贵, 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
标注 – 位置 #978-988
如果人的一生只是为了追求自我的利益, 那么人生难免像陀螺一般, 要靠着功名利禄不断鞭策, 才能在虚荣和虚空中不断转动。但总有一天你的人生会停摆。 我们所拥有的物质利益都并非我们所配, 白白得来, 白白舍去, 在服务他人中我们才能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大学之大, 不在大楼, 不在大师, 更不在大官, 而在伟大的观念。 愿我们的大学依然拥有伟大的观念, 可如明光照耀, 让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希望。 愿燕园的旧训依然成为你我心中的指引, 愿你我如日头出现, 光辉烈烈。
标注 – 位置 #1020-1023
客观归罪是法治不发达的产物。人类早期的刑法充满原始复仇的自然正义观念, 基本上是根据客观损害结果来决定对行为人的处罚, 丝毫不考虑主观罪过。
标注 – 位置 #1088-1089
司法实践中有些司法机关习惯性地认为, 民众必须接受法律所推行的价值观, 而忘记了法律的价值观本身来源于民众朴素的道德期待。
标注 – 位置 #1088-1093
司法实践中有些司法机关习惯性地认为, 民众必须接受法律所推行的价值观, 而忘记了法律的价值观本身来源于民众朴素的道德期待。法律只是道德的载体, 权力意志不能任意产生道德法则, 道德在法律之上, 法律及立法者的意志在道德之下。法律的超验权威不是人的理性所创造的, 而是写在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中, 写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
标注 – 位置 #1328-1343
榜样是必然会腐朽的。无论是“榜”, 还是“样”, 它都是“木”字旁, 这提醒我们,榜样是会朽坏的。无论是何种“榜样”, 何种“楷模”, 都如草上之花, 草必枯干, 花必凋败。也许是给各位泼凉水, 今天在颁奖晚会上, 你获得了表彰, 你感到非常开心, 但这种幸福感不久就会消失, 也许明天早上一起床, 这种幸福感就没了, 有的只是空虚。 那么, 如何让这种幸福感持续呢? 有人会说, 我要加倍努力, 争取获得更多的荣誉, 不再满足于“榜样法大”, 要成为“榜样中国” “榜样世界”, 不断追求荣誉的高峰。但往往这样的人却容易摔得粉身碎骨。 让幸福感持续的唯一方法就是以感恩的心、谦卑的心接受一切成功与失败。
标注 – 位置 #1349-1353
你唯一不能感谢的就是你自己。如果你认为是你自己的才干、智慧让你获得了成功, 那你注定不会幸福。因为这样的你在成功时, 你会目空一切、狂妄自大, 在得意中自我毁灭; 在失败时, 你会自怨自艾、愤怒嫉妒, 甚至自寻短见。
标注 – 位置 #1484-1490
有人曾问罗素: “人生的意义为何?” 他觉得这个问题毫无意义, 非常无聊。 在他的自传中,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活着, 有三个动力: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然而, 我看到的却是一个极其自恋、极其空虚的可怜生命。
标注 – 位置 #1577-1577
重要的是梦想始终在你的心里。
标注 – 位置 #1602-1605
有史以来, 享有特权的群体, 很难自愿放弃他们的特权, 个别人还有可能看到道德之光, 然后主动放弃他们不公正的行为。
标注 – 位置 #1644-1648
祭司和利未人首先想到的问题是: “如果我停下救这个人, 我会怎么样?” 但是好撒玛利亚人经过的时候, 他反过来问: “如果我不停下救这个人, 他会怎么样?”
标注 – 位置 #1742-1755
“对任何国家和社会来说, 教师都是重要的职业。可是,作为教师, 如果一个人的灵魂真有什么可贵的地方, 那必须包含他对自己身份, 能力, 职责的清醒认识。然而, 有时候我会很怀疑我大学时代遇到过的一些老师, 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大多比我们年长二三十岁, 有的颇为儒雅, 有的一脸精明, 有的似乎仍有 ‘愤青’ 气质, 容易得到年轻人的信任。虽然各自面目不同, 他们里面的一些人却都有一种未经反省或者拒绝反省的自恋。那是入戏很深、真真假假的一帮人——他们借着名校的光环, 充当 ‘精神资本家’, 给年轻人和社会公众放债, 拿着实际的好处, 剥削欺凌他人的时候面不改色。”
标注 – 位置 #1810-1813
我很想做一个勇敢的人, 但我并不知道当真正的挑战来临的时候, 我会不会像自己所想象的甚至所宣称的那般勇敢。 我宁愿永远不要出现这样的挑战, 这样我就可以一直陶醉于想象中的勇敢。
标注 – 位置 #1814-1827
我们很容易轻易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谴责, 因为这能够满足我们想象中的道德优越, 甚至可以掩盖我们事实上的道德败坏。最经常指责他人某种道德过错的人, 往往自己也深陷其中, 无力自拔。习惯指责他人胆小的人, 很可能自己懦弱无比; 习惯责备他人生活作风不好之人, 更有可能在性上放纵堕落; 天天在会议上批评他人贪腐之辈, 有可能自己也不干净。 人很容易唱高调, 因为这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反而可以沽名钓誉, 掩盖自己的毛病, 何乐不为? 但是, 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教训他人的人, 往往自己是败类中的败类, 越高调往往越败坏。只要对历史有基本的熟悉, 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 道德的使命首先是自律, 而非他律, 道德谴责的第一步永远是对自己发出的, 我们必须先质问自己, 在相似的情景下, 我们会如何行为?
标注 – 位置 #1836-1837
道德判断, 永远要先己后人。
标注 – 位置 #1866-1867
误解本是人生常态, 理解反是稀缺的例外。
标注 – 位置 #1903-1909
有人说,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 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错, 所以我们没有资格对他人说三道四。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对主义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对错,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这个世界一切的败坏, 根源都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让人完全失去了批判罪恶的能力。如果没有绝对对错, 那么吃人也就只是一种口味问题, 杀人也不过是一种娱乐方式。
标注 – 位置 #2014-2018
有人说, 法律人优点 (或是缺点, 端看你采取何种立场) 之一, 便是他既不相信口号, 也不相信群众。那些立场鲜明、非此即彼的口号式论说最容易获得民心, 但这种单极化的思维在人类历史上却带来了无数浩劫。
标注 – 位置 #2020-2031
至于群众, 并不是说法律人不应该傲慢到不听取民意,而是说他必须超越民意的偏见。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一再提醒人们警惕多数人的暴政, 并认为这是民主制度的悖论, 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 民主将会被其自身所摧毁。但是, 托氏很高兴地发现, 在美国, 对抗这种多数暴政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法律界,“当美国人民任其激情发作,陶醉于理想而忘形时, 会感到法学家对他们施有一种无形的约束, 使他们冷静和安定下来。法学家秘而不宣地用他们的贵族习性去对抗民主的本能, 用他们对古老事物的崇敬去对抗民主对新鲜事物的热爱, 用他们的谨慎观点去对抗民主的好大喜功, 用他们对规范的爱好去对抗民主对制度的轻视,用他们处事沉着的习惯去对抗民主的急躁。”
标注 – 位置 #2235-2238
人的尊严并不来源于国家、民族、文化和权力的授予,相反, 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权力的伟大却来源于对每个个体尊严的尊重。
标注 – 位置 #2389-2390
“勇者愤怒, 抽刃向更强者; 怯者愤怒, 却抽刃向更弱者。”
标注 – 位置 #2430-2434
法家崇拜权力, 对其而言, 权力永远超越法律, 知法守法只是针对老百姓而言的, 权力则高高在上, 可以任意悔法造法。“法治” “法家”虽只一字之别, 但却差之千里。在法家看来, 最重要的不是法律的规定, 而是掌权者的心思。
标注 – 位置 #2435-2438
法治的本质在于对权力的约束, 这和法家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法治的精神来源于对人性幽暗面的洞察。人性中那些天然的良善和道德, 时刻面临着各种严酷的试探和特权的侵蚀, 并且事实无数次地证明, 我们的人性最终无法抵制这些致命的诱惑。
标注 – 位置 #2442-2445
一些“法家”不仅顶着法治的“大帽子”, 还扯来了功利主义和自由竞争两面大旗。一方面, 言必称最大多数的最大利益, 不顾少数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 则以自由竞争来规避对弱者本应承担的道义责任。
标注 – 位置 #2593-2598
收容教育在实施上给予了公安机关巨大的权力, 几乎不受约束, 成为腐败的巨大温床。收容教育的适用非常随意,事先没有听证, 事中几乎没有通知, 事后也很难得到救济。仅凭县级公安机关一家之言就可剥夺当事人六个月到两年的自由, 而且还很难受到有效的司法监督与审查, 如此巨大的权力给权力寻租大开方便之门。
标注 – 位置 #2790-2793
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 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芬芳,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标注 – 位置 #2874-2875
除了思想, 任何人都不能以自由的名义免除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
标注 – 位置 #2882-2893
与思想相关的是言论, 它是思想的延伸,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想。言论, 如同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方式一样, 都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如果言论等表达方式不自由, 也就不可能存在思想自由。当哥白尼终日思考着“日心说”, 如果不将这种念头表达出来, 那他就不可能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 表达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合理延伸。然而, 表达自由毕竟不同于思想自由, 思想是绝对自由的, 而言论等表达自由则是相对的。比如, 对他人的公然侮辱, 或者在电影院假称有炸弹而恐吓他人, 这些言论在任何国家都是要受到限制的。
标注 – 位置 #3225-3229
司法真正忌惮的从来不是舆论, 而是舆论背后那种捉摸不定的权力意志。如果说舆论会干扰判决, 那也只是问题的表象, 深层次的原因仍是权力对司法的干涉。如果司法能够摆脱权力的肆意干涉, 舆论根本就不可能影响司法的独立裁决。
标注 – 位置 #3428-3434
法律的训练让我对曾经的侠客梦至少有两点反思: 首先, 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有许多隐秘的事情我们并不知晓, 因此个人对于正义的理解一定是片面的。凭借个体对正义的有限理解去“匡扶正义”很有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其次, 正常的社会并不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 有时善与善也会发生冲突。人的有限性很容易让我们在自己所看重的事情上附上不着边际的价值。
标注 – 位置 #3475-3475
要老百姓知法守法不是法治, 只有权力的拥有者降伏于法律之下才是法治。
标注 – 位置 #3602-3605
虚构他人遭受强暴并感染艾滋病是否构成诽谤罪? 在事实上, 这种诽谤必然会导致社会评价降低, 但从规范角度来看, 如果法律照搬事实的名誉概念, 那法律就是强化社会对强奸受害人以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标注 – 位置 #3640-3643
法律人要用冷静的思维告诉民众, 死刑从来不能遏制犯罪, 反而会把人逼向绝路, 导致犯罪升级, 在某种意义上, 它制造了犯罪, 而不是减少了犯罪。
标注 – 位置 #3656-3660
司法部门一般认为性侵犯罪是在违背被害人意志的情况下与之发生性关系。但是“违背意志”这个说法更多带有心理学的成分, 不符合法学用语的规范性, 所以学术界更多地都使用“不同意”这个概念进行替换。
标注 – 位置 #3656-3664
司法部门一般认为性侵犯罪是在违背被害人意志的情况下与之发生性关系。但是“违背意志”这个说法更多带有心理学的成分, 不符合法学用语的规范性, 所以学术界更多地都使用“不同意”这个概念进行替换。比如, 性工作者由于经济压力而出卖身体, 这可能是“违背意志的”, 但在法律上却非“不同意”。至于部分女权主义者认为人类中一切性行为都是强奸——都是女性在各种压力下的被迫之举, 这种看法显然就太过极端激进。
标注 – 位置 #3753-3760
性与人的尊严息息相关, 男性应当对女性有起码的尊重, 他应当把女方看成一个有理性的主体, 而非纯粹的泄欲对象。在进行性行为之前, 男性有义务了解女性的意愿, 不是要试图读懂女人的心, 而要尊重她们说“不”的权利。在本质上有此能力合理行事之人如果没有这么做, 就违反了规范的要求, 体现了对主流价值漠然的人格, 当然要受到法律的责罚。
标注 – 位置 #3796-3798
有监护关系、教育关系、雇佣关系等。对于校园中时常发生的性欺凌与剥削, 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 事关师德之根本, 动用刑法很有必要。
标注 – 位置 #3804-3811
当人们假借宽容、进步之名消解良善的价值, 道德相对主义横行于世, 社会也就失去绝对的对错,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于是一切邪恶都有可能。我们一方面抱怨指责, 另一方面又与罪恶同流合污。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罪恶寻找借口, 人们有太多的理由、太多的迫不得已开脱自己的罪责。不知这些性侵案的老师会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如果辩解, 他真的有太多的理由。
标注 – 位置 #3813-3817
价值的崩溃, 让人失去了对错的坐标。当前, 人们有关性的道德观念几近崩盘。几十年的时间, 中国已经从性压抑走向性的全面放纵,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只要双方同意, 性就是正当的。成年人混乱的性观点让未成年人也无法树立正确的性道德。
标注 – 位置 #3968-3970
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我们自身的弱点, 即贪婪和愚蠢。不幸的是, 无论时代如何进步, 人性的这种弱点从未减少。
标注 – 位置 #3988-3995
人类常常会忘记自己的有限性, 没有人愿意时常想起死亡、苦难和邪恶这些沉重的话题。因此, 人会用各种事务来转移对这些话题的思考, 人一直在躲避自己的有限性。 帕斯卡尔说: “正因如此, 人们才那么喜爱热闹和纷扰……孤独的乐趣是一桩不可理解的事情。” 人在安宁时, 总是会不时地想到自己的有限性 (死亡、苦难与邪恶), 因此我们需要用忙碌来转移对有限性的思考。
标注 – 位置 #3996-3999
人无法忍受安宁, 因为在安宁时, “我们不是想着现有的悲惨, 就是想着可能在威胁我们的悲惨”。人在安宁时,总是会觉得无聊, 即使没有任何让人觉得无聊的原因, 他也会因为要转移对有限性的思考而觉得无聊。
标注 – 位置 #4021-4026
一直以来, 哲学家们认为, 观念有高下之分。越接近永恒的观念, 越是崇高。有人把这种最崇高观念称之为“绝对真理” “本体”或者“共相”, 当然, 还有更多人把其称之为“道”。
标注 – 位置 #4063-4065
如果一切崇高的观念都是人类的自我欺骗, 那么人也就彻底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没有目的, 没有意义, 一切都是虚空。
标注 – 位置 #4073-4079
尼采认为, 观念是强者所定义的。在人类层面上, 最强大的力量是将自己关于实体的解释强加给他人的能力。当我们引导他人用特定的方式看待生命的时候, 我们就已经在征服了。我们赖以解释世界的各种范畴——真理、目的、实在或知识——既非客观的,也非中立的, 而是我们有意无意地向他人施加强力的工具。
标注 – 位置 #4139-4149
审美的个体并不在真正意义上做出选择。或者更准确地说, 即便你做出了抉择, 这种选择也不属于生存选择。因为你所考虑的唯一问题是, 这种选择能否实现你特定的感觉欲望。这种选择完全是当下的, 在这种意义上, 你其实没有进行真正的选择, 你只是在选择中迷失了自己。 比如, 有人会问: 我应该换一个工作吗? 我应该出国深造吗? 我应该买房吗? 当你做出这种“选择”的时候, 你的选择并不属于克尔凯郭尔所谓的生存选择。所以无论你做还是不做, 你最终都会表示后悔。
标注 – 位置 #4227-4228
想象中的人类越可爱, 越是觉得身边之人乏味恶心。
标注 – 位置 #4250-4251
真正的爱一定要付出代价, 要在牺牲中学会忍耐。
标注 – 位置 #4268-4270
人之所以恐惧, 是因为我们对未知的害怕。 我们越想按照既定的计划来规划时间, 我们就越会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心生怨恨。
标注 – 位置 #4345-4351
无论是将自杀视为合法行为还是中立行为都是对生命神圣这个观念的消解。其哲学依据是极端自由主义, 代表人物是约翰·穆勒。在穆勒看来, 只要行为不妨害他人, 法律就不得干涉。但这种理论完全是真空中假想理论, 人的任何行为都不可能与他人完全无关。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杀虽说是个人的选择, 但是它所产生的后果不可能不妨碍他人。
标注 – 位置 #4382-4383
刑法有义务去捍卫道德底线, 但刑法无力阻挡道德的滑坡。
标注 – 位置 #4436-4443
中国文人似乎对于超现实主义都情有独钟, 但是对于现实主义却重视不足, 不知这是否是中国文化的常态。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 超现实主义的心理很容易接受西方浪漫主义的传统, 而对循规蹈矩的保守主义不怀好感。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西学东渐的20世纪, 中国人欣赏的大多是法国、德国的激进主义思想, 这种不断寻求个体解放、崇尚反叛, 打破一切规则的浪漫情怀很容易俘获中国知识分子的心。
标注 – 位置 #4627-4633
功利主义认为, 人类由痛苦和快乐主宰, 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 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法律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然而, 这种立场最大的缺陷在于对个体权利和人类尊严的忽视。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不仅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而且更为可怕的是, 少数也往往假多数之名, 肆意侵犯人权。
标注 – 位置 #4745-4746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 演绎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标注 – 位置 #4802-4805
功利性读书必然让你接受成功主义的价值观, 我们身处的社会弥漫的都是成功主义的哲学——你要成功, 你要出名, 你要成为人上人, 这几乎主宰了我们一切的价值观。
标注 – 位置 #4818-4824
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不是在于你取得多少辉煌, 而是在挫折中, 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来。只有非功利性阅读, 才能让你坦然接受失败。在大量与功利无关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中, 主人公的失败、困苦、绝望比比皆是。那么多伟大的灵魂, 他们也曾有跌倒的时候, 你为什么不能跌倒?
标注 – 位置 #4833-4834
知识经常会让人骄傲, 给人带来智力上的优越感, 让你瞧不起人, 无法与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标注 – 位置 #4841-4842
如果你真的想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的话,你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有限, 必须与他人互相配合。
标注 – 位置 #4844-4845
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 而非单纯的知识。
标注 – 位置 #5000-5003
在一个小群体中的我们不得不去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对于人的多样性、差异性的认识要比在大城市中深刻得多。在大城市, 因为人多, 有很多不同的群体, 你可以根据你的偏好选择交往的圈子。
标注 – 位置 #5010-5013
在网络上, 人们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朋友, 自己的爱好、兴趣、偏见、缺陷都在自己选择的圈子中被强化, 你永远都在向自己学习, 而不是向他人学习。
标注 – 位置 #5019-5021
如果舍友是可以选择的, 我当年一定选择与我本乡本土、趣味相投、饮食相同的人住一个宿舍, 如果真是那样, 我永远无法根除自己内心的孤僻与偏见,
标注 – 位置 #5094-5097
每个人都喜欢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这是人之常情, 但这种爱其实在很大程度是一种自私的爱, 或者说是一种自恋。我们爱的其实只是自己投射在他人身上的影子, 而如果这个影子在他人身上慢慢消失, 你可能就失去对他的爱意。
标注 – 位置 #5107-5108
自恋的爱永远不能长久, 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达到你对他的全部预设。
标注 – 位置 #5108-5111
一个可爱的人, 人人都会爱他, 但当他不再像以前那么可爱, 你还爱他, 并且愿意去发掘他的可爱之处, 这可能就是真正的爱了, 而要做到这一步, 就必须有宽容的心。
标注 – 位置 #5117-5123
其实每天你都在这样宽容地爱着一个人, 不论这个人是好是坏, 你都爱他。你也许会恨他所犯下的错误, 但你依然还爱着这个人本身, 而且我相信你会爱他一辈子, 这个人就是你自己。不管我可能多么讨厌自己的自负、贪婪、胆怯, 我仍然爱我自己。实际上, 我恨这些东西正是因为我爱这个人, 正因为爱自己, 我才会为自己干出这种事情而难过。
标注 – 位置 #5146-5150
当前的中国, 许多人都对现状不甚满意, 无论穷人还是富豪, 百姓还是官员, 都有人牢骚满肚。不可否认, 中国现在面临很多问题, 但这些问题出在哪儿呢? 有的人说在制度, 有的人说在国民性, 但很少有人说: 在我!
标注 – 位置 #5166-5179
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 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我将目光缩短了些, 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 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 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 行将就木时, 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 然后作为一个榜样, 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 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而, 谁知道呢? 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要想改变世界, 你必须从改变你自己开始。要想撬起世界, 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
标注 – 位置 #5212-5217
随心所欲的自由经常让我们不自由, 因为一旦欲望满足, 你又会渴望另一种新的欲望,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 你其实成了欲望的奴隶。赚多少钱会让你满意呢? 再多一点; 多少个点赞会让你舒服呢? 再来一个。我越来越觉得, 这种自由可能不是真正的自由。
标注 – 位置 #5234-5236
人有很多欲望, 欲望本身没有错, 但如果把任何一种欲望推向极限, 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 那必然把你带向毁灭。
标注 – 位置 #5300-5303
当人们抛弃了永恒, 但又希望获得现在存在的意义, 于是就创造了未来这个概念。但未来只是永恒的赝品, 它依然指向无尽的虚空, 因此也就永远无法让人真正抵抗内心的虚无与焦虑。
标注 – 位置 #5304-5306
“几乎一切罪恶都扎根于未来。感恩是在回顾过去, 爱着眼于现在, 恐惧、贪财、色欲和野心在眺望着未来。”
标注 – 位置 #5469-5474
我们尽一切所能来对抗明天的不确定。尽可能地赚钱,提升自己的地位, 储备知识, 积累人脉, 来对抗这种不确定的人生。但是, 越多的积累却催生出更多的恐惧, 我们越来越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一切。我们陷入一种深深的自欺,那就是用表面的“强大”来掩盖自己有限、脆弱与无奈的本相。
标注 – 位置 #5608-5610
当道德约束一旦松弛, 每个人都成为自由的离子状态, 社会秩序大乱, 人们也就会甘心献上自己的一切自由, 接受权力专断所带来的秩序与安全,自由会彻底地走向它的反面。
标注 – 位置 #5611-5616
虚伪是现代人的瘟疫。 在这样一个冷漠的时代, 我们用面具将彼此隔离, 我们每天都在表演, 每人都是“影帝”。我们希望被理解、被关心、被接纳, 但是我们又不愿意脱去自己的伪装, 因为我们害怕被伤害。
标注 – 位置 #5657-5661
真实的生活意味着我们承认自己的有限、浅薄和虚荣。 我们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无需伪装强大。你无需用头衔、名利、车房来证明自己, 无需在若干年后的同学聚会中用华丽的优越来掩饰灵魂的虚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