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注 – 位置 #50-54
過去幾十年,台灣的科技業進步快速,相反地,廣設大學教育的通識化,造成產學的專業差距越來越大,所以進入產業的門檻慢慢地從學士提高到碩士學歷。同時,為了因應科技產業的人力需求,碩士班人數也不斷擴充,原來期待碩士班的教育能夠加強產業知識、補足產業專業人才的需求。然而事與願違,兩年的碩士教育似乎承襲了大學、產學不相關的問題,專業知識的差距、獨立思考的能力,並沒有因學歷越高而有顯著改善。
标注 – 位置 #77-79
到A公司攤位問他們對B公司產品的看法,接著到B公司攤位問他們對C公司的看法,以這種方法探詢,各家公司無不發揮最大的戰鬥魂、一五一十的分析自家的優點與對手的弱點,如此一輪下來,整體產業的競爭態勢和趨勢也就一一呈現,也往往更能快速聚焦,找到自己的創新利基。
标注 – 位置 #81-82
從既有的學術文獻去彙整大師們的彼此批判,就可以整理出研究工作需要的批判法則和要領
标注 – 位置 #156-159
要碩士生去找到學界大師們的缺失與弱點,豈非痴人說夢?不然!只要從既有的學術文獻去彙整大師們的彼此批判,就可以整理出研究工作需要的批判法則和要領,並且在研究過程中隨時保持自我批判,挑出所有的弱點並加以補強,而不讓口試委員找到任何重大缺失。
标注 – 位置 #190-193
絕大部分研究生都無法精準說出碩、博士論文所需要具備的要件,也不知道如何評價一篇論文的好壞。但是,假如你無法精確陳述碩、博士論文所需要具備的要件,也不知道要如何評價一篇論文,你就不知道為何而戰,如何迎戰,以及該如何寫論文和準備口試。
标注 – 位置 #194-197
只要認真整理文獻中不同派別的彼此批判,就可以勾勒出既有方法的相對優缺點;只要再從這些既有方法截長補短,並考慮到自己的需要,就可以產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創意──所以我將這訣竅叫作「用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只要你擁有高段的文獻回顧能力,就可以「用最少的創意,產出最大的突破」,便自然具備產出碩、博士論文所需要的能力。
标注 – 位置 #245-247
不管是學術界或實務界,典型的研究(research)工作有兩種,其一是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尋找嚴謹而可靠的答案(answer to a problem),其次是為現存或未來的問題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solution to a problem)。而「研究的方法」就是找出這些答案或解決方案的方法。
标注 – 位置 #257-263
如果你要為重大的問題尋找正確的答案,你將需要一系列的方法和能力:⑴搜尋相關文獻,研判文獻的可靠性與品質,並迅速過濾品質較差的;⑵分析優質文獻的觀點、證據與推論過程,以確定它們各自的得失與短長;⑶比對不同文獻的見解與相互的批評,以便找出所有文獻中仍有待進一步釐清的疑點;⑷彙整既有文獻中可靠的部分,拼湊出事實的較完整面貌,並盤點其中尚待釐清的疑點;⑸對尚待釐清的部分進行第一手的調查或研究,以便獲得問題的完整答案──這就是研究的方法和完整的程序。 請注意,這五項能力的前四項都跟文獻回顧或批判性思考有關,只有最後一項跟創新有關。
标注 – 位置 #274-277
真正好的研究方法,是先從批判性的文獻回顧,了解前人的失敗經驗和教訓,以避免重蹈前人走過的陷阱和坎坷路,從而降低風險和縮短研究所需要的時間與資源;接著充分吸收前人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便先立於不敗之地;最後才是分析既有答案的缺點與不足處,用自己的創意(聰明和運氣)想出改進的辦法,以便突破既有,推陳出新。
标注 – 位置 #277-278
創新並非莽張飛式的蠻幹,而是先吸收既有的優點與教訓,再把創意用在刀口上──用在完成最後一哩路。
标注 – 位置 #294-296
能力。愈是具有革命性、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愈需要仰賴個人的才智和運氣,但是研究失敗的機會也愈高。反之,愈是應用導向的研究,愈需要控制風險與成本,而且也愈是仰賴文獻回顧的能力。
标注 – 位置 #323-324
太空競賽的最大挑戰並不是如何「拓展人類既有知識的邊界」,而是如何讓「既有知識」被那些需要它們的人知道其存在
标注 – 位置 #369-372
學位論文的第一個要件是原創性(originality)或新穎性(novelty),也就是說,整本論文都是為了要報告過去學術界尚未發現的事實,或是推翻、修正過去學術界普遍相信的事實,抑或是為既有(與未來)的問題尋找更好的答案。至於個人的讀書心得,無論多麼鞭辟入裡,若不具有相對於學術界既有知識的新穎性,就根本不需要寫了。
标注 – 位置 #388-389
學術研究在乎的不是實用價值而是客觀性、嚴謹性與系統性
标注 – 位置 #432-435
要確定一項知識的客觀有效性,最可靠的辦法是由專業人士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反覆檢證。然而,要進行這樣的檢證,最有利的條件是,將這些知識表述為一個嚴謹的系統性知識,有明確的前提、假設與適用條件,有清楚的歸納與演繹關係,有具體的結論,因而可以被系統性地演繹出各種隱含的推論。
标注 – 位置 #577-577
最著名的論文不必然是最富有創意的,但一定是最嚴謹而讓人不得不信服的。
标注 – 位置 #582-584
如果找到任何可以駁斥它的證據,就調整假說中的答案或解決方案,或者調整這個理論的假設條件與適用範圍,直到無法駁斥它為止。此外,這個調整的過程中,必須同時盡量讓研究成果有較大的適用範圍,從而避免嚴重減損其貢獻度。
标注 – 位置 #684-687
對於初學者而言,批判性思考必須在明確的專業知識脈絡中去進行,而無法像數學或基本邏輯那樣,獨立於專業知識之外去傳授。緣此,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養成必須跟各系所的專業課程緊密結合,而高階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幾乎只能靠師徒相授的模式,或者從前輩大師的作品裡去揣摩、學習──也就是從文獻回顧裡去增進個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标注 – 位置 #714-716
文獻回顧可以培養你更接近研究主題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你可以從這過程獲得更細密、周延而深入的專業知識,也可以透過成熟學者在文獻中所展現的批判性思考,來揣摩更加隱性,卻更細膩、深刻、嚴謹的批判性思考。
标注 – 位置 #730-731
即便是學術界爭論不休而無定論的問題,也至少可以整理出爭論不休的原因,從而找到值得進一步研究的題目,或者應該高度提防的疑點與陷阱。
标注 – 位置 #757-761
約莫每個月一次。他應該利用這機會告訴你,如何進行文獻回顧與發展研究構想;協助你規劃研究方向與研究範圍,避免讓學生從事難度太高,或定義不清楚而過分迂闊的研究題目、範圍;引導你對自己發展出來的研究策略和方法進行風險評估,提出必要的預警,並且對你的研究成果扮演一個客觀的評論者──基本上就是不告訴你答案,但是告訴你如何去找答案,以及預先防範你在錯誤的方向上走太遠。
标注 – 位置 #786-789
一個合適的論文題目,最好能同時兼具三個特質:⑴你有把握在這題目範圍內,產出足以獲得學位的創新與貢獻。⑵你具備閱讀相關文獻所需要的背景知識,不足的部分,有些可以從修課獲得,需要自行補充的部分,在可負擔的範圍內,不致拖垮研究的進度。⑶你對這個題目有一定的興趣,足以支持你熬過漫長歲月中的各種挫折與艱難挑戰。
标注 – 位置 #794-798
從選定研究主題到決定一個論文題目之間,需要花不少時間去進行文獻回顧,才有辦法掌握這個研究主題內各種研究子題的主要共識與爭議,以及各種研究子題之間的關聯,並且從較寬廣的視野來掌握研究的發展方向,和培養出較周延的專業批判能力。就算指導教授已經替你選好論文題目,你還是必須從較寬廣的視野進行一次研究主題的文獻回顧,才能掌握到論文題目跟其他研究子題的完整關係。
标注 – 位置 #808-814
在選擇一個論文題目之前,最好先從較寬廣的視野去了解該研究主題的背景、過去相關研究子題的類型,以及主要的爭議和共識,以便據此了解相關研究子題的特性與要件,藉此較踏實地解放創意和想像力。如果靠自己憑空想像,可能絞盡腦汁想出來的都是不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題目。 其次,當你從較寬廣的背景去了解每一個研究子題的背景脈絡時,才能較深入地掌握各種研究子題的主要訴求、方法特色、關切重點和各種爭議的原因和必要性,而不致見樹不見林。此外,當你從較寬廣、完整的角度去看個別的研究子題時,比較有機會跳出單一議題的狹隘視野,從各種不同角度的交叉分析、思考,去構思跳脫既有研究框架的辦法與創新、突破的策略。
标注 – 位置 #921-924
在這場永無休止的爭議、研究、推陳出新的過程,實力較淺的研究人員,可以在學術的最前緣,從事較小規模的發現與創新;而深思熟慮的頂尖學者,則從過去無數的小創新裡,看出較大的格局與洞見,推動較大的變革,並為過去的爭議劃下休止符。只要研究過程夠嚴謹,對學術界過去的累積有充分的了解,不論實力大小與資歷深淺,每一個研究人員都可以對學術的創新有所貢獻。
标注 – 位置 #939-939
只要研究過程夠嚴謹,對學術界過去的累積有充分的了解,每個人都可以對學術的創新有貢獻。
标注 – 位置 #1053-1056
專業雜誌(professional magazine)或專家寫給學生的入門級文章最易讀;教科書(textbook)雖然最有條理、次序,但往往篇幅太長,讀起來費時;由一位知名專家當召集人,委請許多專家各寫一章而編成的專書(edited book),往往易讀且獨立性高,比讀教科書省時;其次是碩、博士論文,或篇幅較長的研究報告,不過有些也非常易讀;最後才是期刊論文或學術會議論文集。
标注 – 位置 #1072-1072
期刊論文的閱讀應該是一次讀懂整批文件,
标注 – 位置 #1075-1080
當你確定一個研究主題之後,第一件事並不是任意找一篇(或一批)期刊論文去讀懂它(們),而是要先從鳥瞰的角度,宏觀了解該研究主題內各種研究子題之間的關係、既有研究的概略現況,從中找到你認為最有機會創新與突破的焦點,以便進一步針對遴定論文題目進行更深入的文獻回顧,藉以發展出創新的策略,決定研究的焦點和研究的範圍。之後再針對其中密切相關的「關鍵文獻」去認真地讀通、讀透──只有在最後這個階段你才需要真的把每篇關鍵文獻都用本章的方法給讀透。
标注 – 位置 #1225-1229
好的研究程序應該是由粗而細地提問、閱讀與思考,而閱讀回顧型論文的目的,只是要鳥瞰全局,扼要了解一個研究主題內的各種流派、爭議與研究子題,並不需要立即深入任何一個研究子題或關鍵性論文的細節;等到確定研究題目之後,再就這個更明確的焦點和研究範圍,進行深一層的發問、閱讀與思考;等到在這個研究題目上有具體的創新策略與研究構想時,才有必要進入更深層的問題、閱讀與思考,以及更細微的技術性枝節。
标注 – 位置 #1240-1242
・研究工作與文獻回顧的第一步,是利用回顧型論文了解一個研究主題的梗概,包括問題背景與學術研究的起源,主要的發展歷程、研究子題的相互關聯、各種觀點、立場與流派,重要的代表性著作與研究成果,各家各派的主要爭議與共識,以及最新的研究課題和發展趨勢。
标注 – 位置 #1242-1246
・前述文獻回顧的目的,是為了回答三個問題:⑴這個研究主題內一共有多少種類的研究子題?⑵這些研究子題的訴求或創新又可以分為哪些類別,⑶假如我決定了一個研究子題,我可能的訴求和創新該如何設定?有利於我的證據、方法與流派有哪些?不利於我的證據、方法與流派又有哪些?而最終目的則是找出一個最有機會突破既有的論文題目,同時掌握它跟其他研究子題的關係。
标注 – 位置 #1360-1362
研究範圍的剪裁不但密切影響研究的品質,還往往成為創新的根源。有一類常見的研究題目與創意,是彙整、歸納既有文獻上的矛盾結論,分析其可能的成因,然後適切地剪裁研究的範圍,從而排除過去文獻上相互矛盾的結論,改善結論的可靠性,甚至因而解決長期的爭議。
标注 – 位置 #1384-1386
當兩個現象之間表面上的因果關係,有重大的研究成果被發表時,就意味著有必要繼續以一系列的創新型研究去分析、解釋這兩個現象之間,每一個細部的影響過程與因果關係──這也意味著有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題目和創新的契機。
标注 – 位置 #1652-1653
批判的重點都是各種方法的相對優缺點與適用性,創新的重點都在於表現出最多的優點和最少的缺點,
标注 – 位置 #1990-1993
科技的進步遠比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更鮮明、迅速,就是因為理工學院的知識和智慧容易傳承與累積。因此,面對各種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先繼承前人的智慧和失敗的教訓,然後再把創意用在刀口上──這樣歷代的智慧和經驗教訓才會累積,社會才能一代比一代更進步
标注 – 位置 #2275-2276
不是只從自己偏好的研究角度去獲取結論,還從所有可能會被質疑的角度去自行檢證,提出證據來排除質疑,並且還提出證據指出傳統方法的誤差來源。
标注 – 位置 #2278-2279
把一個富有創意的研究方法,發展成一套最嚴謹而周延的研究程序和步驟,而獲得最嚴謹、客觀,經得起各方反覆檢視、質疑確認的結論。
标注 – 位置 #2309-2311
當研究成果不如理想時,不必立即放棄;應該根據實際的成果研判可以朝哪個方向下結論,以便「退而求其次」達成學術價值稍低的結論。塞克瑪就把「否定」前人的理論改為盡可能彙整所有證據,提出最強有力的「質疑」──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備胎方案」。
标注 – 位置 #2390-2392
當研究生在論文第一章裡明確宣告某些問題「不屬本研究之範圍」時,他就可以不去研究、回答該問題,也不需要去閱讀相關的文獻;而口試委員若問起相關的問題,不論研究生的回答是否正確,只能拿來加分而不能拿來扣分。
标注 – 位置 #2400-2408
若是一位經驗老到且功力深厚的學者,他會在選研究題目時,就精準畫出一個緊湊的研究範圍,針對它補齊最新的文獻,然後一路克服各種堅硬地層,筆直往下挖掘,直到挖出所有高質量的礦石,過程中幾乎不浪費分毫力氣去閱讀跟最後成果無關的文獻,或者浪費精力在探索最終無法下確切結論而必須割捨的半成品。 但是資淺的研究者就不得不在開始時畫一個較大的範圍,先從回顧型論文鳥瞰全局,再把研究範圍縮小到最有機會突破的範圍;然後從文獻回顧彙整批判的法則,並發展創新的策略,再從這些創意中篩選、整併出學術價值最高且風險最小的區塊,以便進行深掘。接下來,研究過程中,可能會有無法突破的難關,或者收穫小於預期的變數等難以預見的問題,只能盼望最後的研究成果仍足以達到學位授予的標準。如果從一開始的研究範圍就畫得太小,以致最後階段才發現有把握可以防衛的結論太少,那就後悔莫及了。
标注 – 位置 #2495-2498
所有的研究基本上都含有「先射箭再畫靶」的成分,在最後階段是先確定結論與適用範圍,再反過頭來定義論文題目與研究範圍。或者更精準地說,是先根據初步的資訊畫個大概的輪廓,再一邊進行文獻回顧與研究,一邊調整論文題目、研究範圍與假說、假定條件等,直到最後階段才敲定上述所有的項目。
标注 – 位置 #2498-2500
一篇看起來條理井然的期刊論文,實際研究過程可能是錯誤百出,一再誤判與調整,直到最後才眉目清晰而毫不含糊,並且假設、研究範圍、證據、演繹過程、結論與適用範圍之間,具有嚴密的先後一致性,其嚴謹度終於達到密不透風的紮實程度。
标注 – 位置 #2581-2582
最理想的目標,就是像希臘幾何學那樣,可以在充斥著各種懷疑論的古希臘社會裡,讓「有理性的人都不得不同意」──這幾乎是所有學術著作所追求的目標。
标注 – 位置 #2982-2983
很多年輕人未曾認真分辨過資訊和知識的差異,因而誤以為自己有了Google大神就什麼都懂,不需要再讀書,也不需要任何人來教。事實並非如此。
标注 – 位置 #3143-3144
用錢買來的技術和榮景是無法持續的,一個社會或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只能靠自主技術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