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 – 笔记

标注 – 位置 #95-96
二本学生作为全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他们是和脚下大地黏附最紧的生命,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他们的信念、理想、精神状态,他们的生存、命运、前景,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机遇和条件,以及他们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
标注 – 位置 #137-142
不少学生认定今天的便捷和丰富理所当然,今天的失衡和坚硬也理所当然,他们不追问高房价的来由,难以感知各类存在的差异,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手机、网络、信用卡的时代,也无法想象一个不用租房、没有房贷、教育成本低廉的时代。他们甚至有意无意地转过头去,从不直面大学毕业的起跑线上,同样年轻的躯体去向却千差万别的现实。他们认定个人奋斗,自动剥离个体与时代的关联,在原子化、碎片化的具体语境中,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被轻易转移到了个体的机遇、命运和努力程度上,个体层面学生与命运的抗争,和整体层面学生无法与命运的抗争,两者构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
标注 – 位置 #504-510
面对连下一个月的生活费都不知从何而来的困境,我不得不去考虑更多。虽说在校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可我为经济、为生活的时间却远远多于学习的时间,此时对我来说,或许生活已经更为重要。我真的不想长大,也不想成熟,可我却不得不比别人考虑更多如何去生活。也曾一遍遍地自我安慰 —— “车到山前必有路”,也一次次劝自己要乐观地面对人生,世上没有过不了的坎,可每次都是在一次次的挫折后发现自己的内心更痛。我努力地去生活,打暑假工、勤工助学、去找兼职,却又发现想要生活是多么不容易,不是自己想去做就可以,条件的苛刻,身高、相貌的限制又让我自卑,让我更觉渺小。有时候想到生活的种种,我会连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也许,我一开始的选择就是错的,我本不该来上大学……
标注 – 位置 #611-617
最近,找工作找得很累,才发现,原来’安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有多重要,刚毕业还很有拼劲地想着出人头地,现在只想找一份一个月有四五天假放、有点收入有点时间的工作,还想找个男朋友拍拍拖就这样结婚生孩子,平凡地生活下去。”半个月后,她再次告诉我,“但,现在我真的很迷茫,感到很无助。快三个月过去了,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每天上网投简历,去面试,失望,身心疲惫。晚上睡不着,害怕明天睁开眼睛又是一天,日子过得惶恐。有时实在太压抑,半夜睁开眼睛大哭,这种景况实在是让人撕心裂肺。有时候,会悲观地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尽头,反观别人的日子都是过得那么好,心里也很酸,怎么自己就不能像别人那样过得好好的,非得要像现在这样落魄?
标注 – 位置 #684-687
当她进入大学的课堂,洞悉现实的真相,她更多的是庆幸,“我曾经痛恨过中国教育,认为是它夺走了我的童年、少年甚至是青年的快乐时光;而今,我坐在大学的课堂里,我又无比感激它,是它,让我有了通过自己的双手,以笔为剑,拥有看到更辽阔天空的机会”。
标注 – 位置 #694-698
也正因为经受了压力过大的考试进阶,课堂上,学生们中规中矩、老成持重,很少有让人惊讶和意外的讨论、质疑发生,他们也不觉得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质疑,应是大学生活的常态。从教十三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我发生过争论。他们的平和中正与我们大学时代的张扬放肆,构成了鲜明对比。没有一个孩子有过意外的表现,他们收缩起属于青春年代的触角和锋芒,逼到绝境,唯一能够下手的对象只有自己。日渐增多的暗处身影,成为我视野中无法回避的一群。
标注 – 位置 #718-723
中学时期的老师、家长,总认为通过各种手段,将孩子送到大学就万事大吉,但中学教育的后果,大学老师才有更直接的感知。我在具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大学时代的严苛压力,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作为中学教育后续阶段的见证者,我目睹孩子们被牵引成长过程中的状态,对此有着深切感受,但家长对此并不知情,中学老师在应试目标的逼迫下,也无法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更多责任。
标注 – 位置 #841-842
最能适应社会现实的年轻群体,往往能最快、最直接地获得较多的发展资源和现实利益。
标注 – 位置 #876-879
毕业多年,他性格中的敏感、自尊还是如此明显,没有被生活打磨得哪怕圆滑一点点。但生活还得继续,尤其在结婚生子以后,看得见的压力和开支,已成为他每天睁开眼就能感受到的现实。经过八九年的摸爬滚打,他深切体会到人必须首先活着、必须为生存打拼的残酷律令,想起在社工机构的多年生活,他不后悔,却觉得遥远而不真实。
标注 – 位置 #888-890
他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便不会去尝试那些东西,贫瘠山村给予他的倔强,让他在进入喧嚣的城市后,依然在个体的人格中,保留了一份坚守的稀缺。他始终难以对生活做出真正的妥协,而这种不妥协的结局,落实到个体的生存上,便是看得见的漂泊,和弥散到下一代身上的和他人确定的差距。
标注 – 位置 #933-935
他们之所以能在社会立足,并顺利过上让父辈放心、安心的稳定生活,要么是早早认清了现实的规则,顺着社会去经营生活,要么是经过现实的碰壁后,终于认清进入体制内工作的优势,选择毕业后回炉考公务员。
标注 – 位置 #995-996
中国乡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多时候,不是在刻意为之的行政意志下生硬地完成,而是渗透进千家万户的细部,伴随家庭的需求和孩子们成长的路径,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完成。
标注 – 位置 #1011-1014
正是父母主动融入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孩子们才得以拥有机会获得教育资源,并迈进大学的校门。对梦兰和国伟而言,父母外出谋生对整个家族意义非凡,不但获取了在城里购房的原始资本,为孩子们此后在城里立足打下了较好的经济基础,更让他们避开了乡村教育衰败最快的阶段,得以进入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
标注 – 位置 #1038-1041
对潮汕甚至广东的学生而言,极为常见。家里有厂子的,父辈经营得好,子女完成学业后,会接过来成为继任者;家里没有工厂的,相比进一家固定单位,他们更倾向从事商业活动。出生在汕头的大顺,就曾经和我谈起他爸爸的态度,“宁愿开厂,也不愿给别人打工 ”。
标注 – 位置 #1066-1066
独立带来的副产品,是孤独感的滋生。
标注 – 位置 #1109-1111
除了完成工作任务,“学会应酬、说漂亮话,学会左右逢源、处事圆滑”的潜规则,对职场生存同样重要,这对拙朴的乡村孩子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标注 – 位置 #1132-1136
她深谙服务行业的精髓,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知道与人打交道讲究的是一种巧劲,“有时哪怕掌握了再多的理,也应该给别人留个面子,因为这个世界上,只要对方不想被说服,你永远都说服不了他,人家根本不是觉得你的理不对,而是反感你这种咄咄逼人的方式”。“成熟的处事方式是,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亦要照顾对方的感受。如何在别人不难堪的情况下交往,在说理的同时也不会让对方不痛快,是一门高深的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标注 – 位置 #1141-1146
“年龄困不住一个女人,如果一个女人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独立个体,一个有能力、有勇气、有资本的人,就不会惧怕衰老。作为女人,应该告诉自己,无论到哪个年龄段,你最好的年龄,就是你现在的年龄”。“岁月对女人来说,从来都不是敌人,我们最大的敌人,是以男人的眼光来要求自己,是将自己的梦想构建在男人身上,是穿着最时尚的衣服,却有着最传统的内心。”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到死都能优雅,我认为这些是作为一个女人的最大追求。真正能掌握自己的喜好,有能力去负担自己的兴趣,便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标注 – 位置 #1177-1181
在梅怡的就业观中,她从来没有动过心思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张扬个性、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她自主创业的心理动因。毫无疑问,她的选择,和父母的精神鼓励分不开,也和她大城市出生、长大的见识分不开,更和她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分不开。她不像国伟,大学毕业后,“首要任务是要解决我和家人的生活问题”,也不像志勇,总在梦想和职业的纠缠中,横亘了一个急需他支撑的贫寒家庭。  
标注 – 位置 #1233-1240
她最大的特点,是在任何地方、任何工作岗位,都能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始终知道自己需要并能达成的目标。她不卑不亢,时刻意识到工作中若要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必须具有相应的价值,单纯吹牛拍马,在“求贤若渴”的三四线城市私企中并不可行。不止一次,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她甚至敢给顶头上司提意见,“胆大,敢慰他们 ”;更重要的是,工作之余,她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加强学习,一有空,就和搭档翻査公司过去的资料,在她看来,“功在平时,不了解历史,就写不出能产生共鸣的文章来 ”。在凌丰公司的两年,是她成长最快的时光,她一直坚信,“从工作获得的成长,不在乎工作时间的长度,而在于工作的深度,以及共事人的层次”。
标注 – 位置 #1274-1282
几乎所有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或金融机构的学生,都害怕复杂的人际关系,害怕拼命喝酒的应酬,害怕工作业绩不取决个人努力,而是由背景的大小、关系的深浅决定。对出生农村,尤其父母是农民的孩子而言,这种人际交往,更让他们无所适从。国伟之所以离开银行,最大的原因,是难以忍受“天天喝、天天醉,睡醒第二天再喝”的生活。海燕进入清远农信社后,也是“因为性格耿直和朴实,不喜欢应酬,不喜欢陪领导喝酒,不习惯说漂亮话,也学不会职场的圆滑世故、左右逢源”,最后不得不选择后台的“运营主管”,毕竟运营主管的工作,主要还是内部风险防控,不用参与太多的对外营销。但对经商家庭出生的柳鸿而言,并没有这方面的障碍,在小姨的调教下,她早早见过职场的•真相,早就将应酬当作职场的常态,并能及时将这种交际的技巧,转化为工作的资源,并助她迅速立足社会。
标注 – 位置 #1399-1400
对他们而言,公务员考试相比别的选择,意味着相对公平的竞争,也负载了对稳定的期待。
标注 – 位置 #1400-1405
那些顺利考上公务员的学生,往往比自主择业的孩子,内心更为宁静。对普通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公务员不见得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但却是最能告慰父母的艰辛付出、最能兑现一纸文凭价值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条路能否走通,往往成为判定这个群体是否存在上升空间的隐秘标尺。不能否认,中国基层单位的面貌,正由这个群体决定,二本院校学生的归宿,与此构成了隐秘呼应。今天,当确定性越来越匮乏,稳定生活越来越成为奢望,我目睹更多年轻学生,早已将考公务员作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念想。
标注 – 位置 #1449-1456
我的大学时代,教育目标指向的是为集体(祖国或社会)培养“人才”,而到我的学生,却变成了培养成为找到工作的就业主体,以温铁军老师的话,就是“把人变成资本化的一个要素”。伴随培养目标变化的,是身份指认的区别,我的大学时代,哪怕只是一个中专生、专科生,也被视为“天之骄子”,对农村的孩子而言,考上大学常常被视为 “跳龙门”,并被国家从人事关系上认定为“干部”;而对062111班的学生而言,进入广东F学院这样的二本院校,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多精神上的荣耀感,从进入校门开始,还没来得及感受高中老师曾描绘的美妙大学时光,就被辅导员告知就业的压力。他们毕业时,更多人拿到的只是一份“劳务派遣”,可以说,刚刚卸下高考的重负,就绷上了找工作的弦,整个大学过程,不过教育产业化后被学校锻造为专业 “流水线”上的一个规整产品,并被冠以“人力资源”的工具化表述。
标注 – 位置 #1483-1489
随着教育市场化的推进,他们一入学,就被社会、学校、家庭作为就业的主体对待。他们的毕业去向,在 “自主择业”的话语中,早已失去了 “国家分配”的兜底和庇护,必须依靠自己和家庭的力量去争取。大学毕业以后面临的生存压力,诸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都只能在彻底市场化的社会语境中独自承受,个体和国家的粘连度越来越低,学生的去向,越 来越受制于个体背后掌握的资源。底层家庭的孩子,在自主择业的鸡血和市场经济的赤裸搏击下,不确定性成为唯一的确定。对我大学的9202班而言,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拥有一个共同的大学文凭,同窗的就业质量相差无几;但对062111班学生而言,个体出路和家庭情况密不可分,学生的命运,某种程度上,甚至由原生家庭决定。
标注 – 位置 #1511-1515
随着市场经济的铺开,一种注重个人实力,但却易于导致失衡的教育图景早已变为现实。在“赌场”气质的市场化潮流中,能够在洪流中搏击的,顺应了资本隐秘规则的,往往能获得快速的财富积累,实现所谓的人生逆袭;而那些仅仅错过了一步,没有跟上转折节点,依然坚守劳动创造价值,固守本分稳妥的孩子,在随后无法理喻的市场变幻中,则就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一个班,从同一间教室出发,仅仅几年,就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差距。
标注 – 位置 #1518-1519
他们在理解个人命运时,面对被彻底市场化后的教育图景,很容易将个人命运与大的时代剥离,就业焦虑症的惯性,给成功学的登陆撕开了最好的裂口。
标注 – 位置 #1595-1596
你不能自立时,别人不可能帮你。就算别人想帮你,如果你很难扶上去,时间太久,人也会有疲倦期,也不会有人帮你。
标注 – 位置 #2007-2013
则良认为大学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好的时间管理和职业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没有做到严丝密缝地对接职业目标,他将此视为毕业后经常换工作的原因,“因为你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目标,随便乱撞,哪里接受你,不管好坏,是否适合,你都去”。
标注 – 位置 #2011-2012
“第一份工作,会限制人的求职方向,成为此后求职的基础。除非有别的渠道或表现,决定面试官是否赏识人的原因,只能来自此前的工作经验,我的失误,恰恰是第一份工作太过随便。”
标注 – 位置 #2163-2164
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从未生出一定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这种难得的从容,也许和他从小获得了爱的充分滋养有关。
标注 – 位置 #2282-2283
和有钱人真实相处过以后,她反而获得了物质和金钱的免疫力。“我对物质的东西,没有太大的憧憬,没有一定要达到某个阶层的愿望。”
标注 – 位置 #2319-2323
通过公益组织的兼职,在直面人生残酷的一面,见识到生活中更多的无奈后,子然内心反而获得了一份持久的平和。“通过不断地接触那些特殊孩子,我破除了很多二元对立的成见,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我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设想一些东西。由这个群体,我突然对过去的很多事情释怀,包括那些中伤我的人,我突然明白,那些伤害我的人,肯定是经历过一些伤害他的事,才会用这样子的方式,投射到我的身上,理解到这个层面,我就能过很多关。”
标注 – 位置 #2335-2339
更多时候,她像一个旁观者,对生活的认识和判断,除了来自知识,也来自她有意去看到的东西。她关注底层、关注弱势群体,不抗拒去深入底层,愿意以浸入的方式,去承担一些共同的遭遇。在宿舍,尽管她感觉和那些姑娘不在一个世界,但完全不妨碍她对同伴的观察、理解和接纳,她早已习惯女孩之间甜蜜的相处方式。我多次建议她去做一份具体的工作,鼓励她以更大的耐心去承受一份琐碎、卑微的工作,多坚持几年,漂浮的状态就可以落地,个体的进步也会快很多。
标注 – 位置 #2340-2342
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但也不是一个很坏的时代。我无法说服自己被物质、金钱的东西麻醉,但对集体意识,我又不是特别信任,我不想沉沦在集体声音的里头,不想跟大家一起去怒吼、呐喊,我一直在规避一些东西。当别人都往前冲时,我反而是一个倒退的人,我愿意倒退一下,我觉得没有关系。
标注 – 位置 #2560-2562
八十年代的初中生,父母最担心的事情是早恋,仿佛只要避开了早恋的沼泽,父母就可以高枕无忧,孩子的前程则一片光明。而今天,到我们为人父母,面对孩子的成长,最让人恼火的事情,已经变成了如何面对他们对网络的沉迷。
标注 – 位置 #2877-2879
对学生而言,伤害最深的并不是贫穷,而是缺爱,童年缺乏关爱的孩子,到了大学,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自卑,内心无所依傍,始终有一个无法填充的黑洞。邓桦真在《风》中就曾坦言:“有时候想到生活的种种,我会连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
标注 – 位置 #2910-2912
在知识极易获得的时代,我 第一次意识到,教师职业所面临的根本挑战:知识的传达,不再成为教师理所当然的优势,泛滥信息对学生注意力的争夺,成为教师面临的最大现实。
标注 – 位置 #2961-2963
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学生最大的差别,并非来自智商,而主要来自他们是否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思维的训练。这种综合的训练,和以前的应试思维完全不同,如果大学教育无法通过课堂将应试的痕迹剔除干净,这些孩子就算找到了工作,也无法彻底释放自己的潜能,上升的瓶颈会立即出现。
标注 – 位置 #3134-3137
这一代孩子,面对自己的处境,竟然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他们无法想象一个不用租房的时代,也从不怀疑高房价的合理性。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的这些现实,会妨碍他们从更多的层面去理解自己的成长,妨碍他们从个人成功的价值观突围出去建构自己完整、充实、自我主宰、充满力量的生活。
标注 – 位置 #3388-3390
应试教育让人失去理想,因为应试,孩子从小的人生目标就是学习,学习的目标是考大学,而大学毕业就为了找一份工作,大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标注 – 位置 #3801-3802
无论转型期中国,城市化的步伐迈得如何矫健,其背后终究会渗透来自农业文明的人伦互助。
标注 – 位置 #3806-3807
每个家族互助背后,往往意味着内部成员会共享一门独特的营生技能。晓霖父母最早经营的理发店,来自村庄理发的传统;亚康父母经营的屠宰业,也来自家族的传统营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