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 笔记

标注 – 位置 #104-106
未来企业的成功之道,是聚集一群聪明的创意精英(书中称为smart creative),营造合适的氛围和支持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快速感知客户的需求,愉快地创造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标注 – 位置 #124-125
创意者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创造带来的成就感和社会价值,自激励是他们的特征。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激励,而是赋能,也就是提供他们能更高效创造的环境和工具。
标注 – 位置 #244-246
两位创始人一直秉承着几条基本原则,其中首要的,就是聚焦用户(focus on the user)。两人觉得,如果谷歌能提供优质服务,那么资金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两人一心专注于打造全球最棒的搜索引擎,那么成功就是迟早的事。
标注 – 位置 #383-389
许多管理者都认为,品牌和营销的力量可以帮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产品站稳脚跟。听说过谷歌的Notebook吗?听说过Knol、iGoogle、Wave、Buzz、PigeonRank吗?这些都是谷歌的产品,虽然各有特点,但没有一款能够深入人心。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产品都不够优秀,死得其所。如果产品乏善可陈,其劣势是市场营销和公关营造的品牌力量完全不足以反转的。正如亚马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曾经说过的:“以前,人们会花30%的时间打造优质服务,70%的时间大张旗鼓地宣传。但现在,情况正好相反。”
标注 – 位置 #398-400
产品研发的过程变得越发灵活快速,这些品质越来越好的产品并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得益于反复的调整和修改。由此可知,要想持续保持产品的成功及品质的卓越,秘诀就是快速。
标注 – 位置 #419-425
如果我们把传统知识工作者与谷歌十几年来招徕的工程师等人才放在一起对比,就会发现谷歌的人才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员工群体。这些人并不拘泥于特定的任务,也不受公司信息和计算能力的约束。他们不惧怕冒险,即便在冒险中失败,也不会受到惩罚或牵制。他们不被职位头衔或企业的组织结构羁绊住手脚,甚至还有人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构想付诸实现。如果出现不同意见,他们不会选择缄口不言。他们很容易失去耐心,经常变换职位。他们具有多领域的能力,经常会将前沿技术、商业头脑以及奇思妙想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至少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些人已经不能算是知识工作者了。这是一个新的物种,我们称之为“创意精英”,他们,便是互联网时代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标注 – 位置 #434-457
创意精英有分析头脑。他们对数据运用自如,可以利用数据做出决策,同时也懂得数据的误导性,因此不会沉迷其中。他们认为,数据对做判断大有帮助,但绝不会被数据牵着鼻子走。 创意精英有商业头脑。他们知道专业技术、优质产品与商业成功是环环相扣的,也对这三个要素的价值了然于胸。 创意精英有竞争头脑。在工作中,他们的撒手锏源自创新,但也离不开实干的积累。他们追求卓越、干劲十足,即使在工作之余也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创意精英拥有用户头脑。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几乎没有人能比他们更懂得用户或消费者对产品的看法。我们把创意精英叫作“超级用户”,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兴趣并非浅尝辄止,而是近乎痴迷。我们所说的创意精英,可以是牺牲周末时间改装1969年款GTO跑车的汽车设计师,也可以是不厌其烦地修改房子设计图纸的建筑师。他们充当自己的焦点小组和实验对象,身先士卒地试用产品。 创意精英是新颖原创构想的源泉。他们用不同于你我的崭新视角看问题,有的时候,他们甚至能还能跳出自己的视角,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在必要时充当变换视角的“变色龙”。 创意精英充满好奇心。他们总是在提问,绝不满足于守常不变。他们善于从各处发现问题,自信解决问题的人非自己莫属。有的时候,他们难免表现得盛气凌人。 创意精英喜爱冒险。他们不惧怕失败,这要么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总能从失败中挖掘出宝贵的财富,要么就是因为他们自信即便失败也能重整旗鼓、下次再战。 创意精英自动自发。他们不会坐等别人为他们指出方向,对于有悖于他们自己信念的指示,他们会选择充耳不闻。他们注重自己的理念,也会依据自己的理念主动行动。 创意精英心态开放。他们可以自由地与他人合作,在评判构思和结论时,他们看重的是优点和价值而非出处。假如他们对刺绣有兴趣,就会缝制一只枕头,上面刺着:“如果我给你1便士,那么你就多了1便士,我就少了1便士。但如果我给你一个构想,你就收获了一个新构想,而我依然拥有我的构想。”完工之后,他们还会想办法让枕头在房间里飞来飞去、喷射激光。 创意精英一丝不苟。他们对细节掌握精确、如数家珍。这不是死记硬背的功劳,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知识熟谙于心,俨然将知识融进了心中。 创意精英善于沟通。他们风趣幽默,无论面对的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他们都气场十足,魅力四射。 并非每个创意精英都能同时具备以上所有的特质,实际上,同时具备上述所有优点的人凤毛麟角。但是,所有的创意精英都必须具备商业头脑、专业知识、创造力以及实践经验,这些都是基本特质。
标注 – 位置 #590-593
在考虑一份工作时,许多人首先关注的是职位、职责、公司以往的业绩、行业的整体情况以及薪酬福利。接着往下数,我们或许会在“通勤用时”和“餐厅咖啡品质”这两项之间找到企业文化这一项。然而,创意精英却会将企业文化放在首位加以考虑。要办事有效,员工必须在乎工作环境。因此,在新加入一家企业或一项事业时,文化是最应重视的因素。
标注 – 位置 #601-606
在企业成立之初就认真考虑并且确定你希望的企业文化,这才是明智之举。最好的方法就是询问构成企业核心队伍的创意精英,因为他们不仅了解企业秉承的信条,也与你一样信奉这些信条。创始人是企业文化的源头,而创始人为实现大计而物色并信赖的团队,才是企业文化的最佳体现。所以,你要问一问你的团队:我们重视什么?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我们希望企业在实际行动和制定决策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然后,把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毋庸置疑,答案中一定包含着创始人的价值理念,但同时也会掺入不同的视角和经验,为创始人的价值观锦上添花。
标注 – 位置 #691-697
如果你轻松伸手就能拍到同事的肩膀,那么你们之间的交流和创意的互动就是畅通无阻的。传统的办公空间设有独立的办公隔间和办公室,让员工在办公时享受到安静的环境。员工之间的互动要么需要提前计划(比如在会议室里开会),要么纯属偶然(比如在走廊里、饮水机旁或是停车场偶遇)。而我们的理念则完全相反,我们认为,办公状态应鼓励大家多多交流,让大家在喧闹拥挤的办公室里畅所欲言、激情碰撞。在参与完团队活动后,员工可以到清静之地换换脑子。正因如此,谷歌的办公室里设置了许多休闲设施:咖啡馆和小型厨房里有僻静的位子,另外还有私密的会议室、露天阳台和院落,甚至还有睡袋呢。然而,休整完毕后,他们应当回到同事中间继续办公。
标注 – 位置 #713-718
在互联网时代,产品经理的任务是与设计、策划以及研发人员通力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的产品。这样的模式要求产品经理通过涉足一些传统概念中的管理工作来影响产品生命周期、制定产品营销结构图、为消费者说话,并把这些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团队和管理层。最重要的是,创意精英式的产品经理还需要从技术入手,让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这些经理对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方法有所了解(也要把握科技发展对消费者的使用方法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学会解读和分析数据,还要看懂科技潮流,预见这些潮流对他们所在的行业带来的影响。
标注 – 位置 #742-745
已故的贝尔实验室前董事长默文·凯利就是本着鼓励员工相互沟通的理念来设计公司办公格局的。34走过长长的走廊,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要么会与同事打个照面,要么就直接被拽进某间办公室里去了,而这种偶遇的机会是在家办公者绝对不会碰到的。
标注 – 位置 #775-779
要营造任人唯贤的环境,我们必须创造一种强调“质疑”的文化。如果员工对某个问题存在疑义,就必须把自己的顾虑提出来。如果因为员工三缄其口而让不尽如人意的构想占了上风,那么这些员工也难辞其咎。依经验来看,多数创意精英都有很强的个性,无法把想法藏在心里。这种将提出疑义当作个人义务的文化正好给了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渠道。也有一部分人在提出反对意见时会觉得磨不开面子,在公开讨论场合更是如此。正因如此,我们才应当把“提出质疑”作为一种硬性规定,而不是可做可不做。
标注 – 位置 #798-799
创意精英们却不然,他们之所以渴望扁平的企业结构,并不是因为他们想与上层平起平坐,而是因为他们希望多干实事,因此需要加深与决策者之间的沟通。
标注 – 位置 #851-854
热情是卓越领导者与生俱来的特质,这种人即便自己不主动请缨也会被别人推到领导位置上,他们身上的热情就像磁铁吸引铁屑一般把人们聚集在自己的身边。财捷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比尔·坎贝尔是埃里克和乔纳森长期以来的导师,他常常引用苹果公司前人力资源主管黛比·碧昂多利洛的话:“你的头衔可以让你成为管理者,但让你成为领导者的,是你的员工。”
标注 – 位置 #855-857
如果一位领导者的斐然业绩是出于想带领企业走向成功,而不仅仅是想让企业攀上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棵大树,那么巴菲特就会投资。在面对企业内部的团队时也应抱有这种态度:那些无论你是否批准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事的人,才值得你投资。
标注 – 位置 #869-873
电视机遥控器也难辞其咎。要不然,我们真不知道遥控器的设计为什么这么恼人。认真地想想,遥控器上的静音键为什么又小又难找,但点播键不仅大而且颜色还很醒目?原因就是,点播业务的负责人有必须完成的指标,但谁也没法从广告静音上赚到钱。)一款产品的设计绝不应该带有企业组织结构的痕迹。打开iPhone手机的包装盒,你能推测出苹果公司的大权掌握在谁手里吗?当然能。苹果公司地位最高的人就是你们这些消费者,而不是负责软件、制造、零售、硬件、应用程序的主管,也不是签署支票的头头儿。所有的产品都应如此。
标注 – 位置 #967-968
大家都要参加,都必须玩得开心!然而,这样的游乐活动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这些活动不能让人真正“快乐”。
标注 – 位置 #1041-1042
不要只是草草地对现行的企业文化大肆抨击,因为这对员工而言是一种侮辱。实际上,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企业的问题以及企业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以此作为切入点。
标注 – 位置 #1062-1067
如果你决心开创一番新事业(或是对现有的事业做出彻底改造),就要面对冗长的工作日、无眠的夜晚,甚至连参加生日派对的时间都要被砍去。另外,你还必须聘请那些跟你志同道合、甘愿与你做出同样牺牲的人。要做到这一切,你必须拥有坚信自己定会成功的激情,也要拥有为梦想而实干的理性。这不仅需要你潜心投入、坚韧不拔,更重要的是要心无旁骛。在迎战敌军的时候,以色列坦克指挥官们并不会大喊“冲啊!”,而是会用“Ah’cha’rye”来动员自己的部队。这句话是希伯来语,翻译过来就是“跟我来”的意思。任何有志于做创意精英领导者的人,都需要拥有这样的态度。
标注 – 位置 #1122-1127
因此,风险投资家应永远遵守投团队而不投计划的准则。既然计划会错,那么人就得对。成功的团队懂得如何发现计划中的瑕疵,并及时做出调整。
标注 – 位置 #1173-1176
产品计划由产品负责人制订,但产品计划常常(几乎总是)会遗漏最为重要的因素:创造这些新功能、新产品或是新平台,其背后依据的技术洞见是什么?这所谓的技术洞见,是指用创新方式应用科技或设计,以达到生产成本的显著降低或产品功能和可用性的大幅提升。依靠技术洞见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与同类竞争产品拉开显著差距。而这样一来,产品不仅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且无须大肆宣传也照样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其独一无二的魅力。
标注 – 位置 #1204-1206
不断改进以及使用巧妙的商业手段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市场调查看得比技术创新还要重要,那就本末倒置了。大多数企业都是以技术洞见为基础起步的,但在前进的路上却往往偏离了航道(这就是舍本逐末)。
标注 – 位置 #1264-1264
以技术洞见来支撑产品研发,你就能够避免被消费者的需求牵着鼻子走,生产出步人后尘的产品了。(
标注 – 位置 #1282-1285
现今的竞争日渐激烈,任何竞争优势都难以持久,因此你必须有一个“快速长大”的战略。 商业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互联网时代最成功的领导者,是那些懂得如何创造平台并快速发展平台的人。所谓平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套能够吸引供应商及用户群,从而形成多边市场65的产品或服务。
标注 – 位置 #1333-1338
多数企业采取这种方式,纯粹是为了方便运营和降低成本:通过将工作外包给劳动力较为廉价的市场,企业可以削减成本。 但是,这些企业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创建网络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方便运营,更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许多企业建立网络是为了削减成本,很少有企业是为了转变产品模式或商业模式。对于各行各业的现有企业而言,这样做可谓错失了一个巨大的良机,也为新竞争者提供了参与竞争的绝好机会。
标注 – 位置 #1387-1393
相信你的创意精英们吧,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标注 – 位置 #1422-1424
开放无关道德,开放往往是激发创意和降低成本的最好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将开放当作一种战略措施,问问自己:开放能否帮助扩张业务和赚取收入?开放可以为企业带来道德光环,从而吸引创意精英的到来。没有什么比全球平台更能改变世界。
标注 – 位置 #1534-1535
再多的战略也无法替代人才,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体育场,在商场上亦是如此。物色人才好似刮胡子:如果你不每天下功夫,别人就会看出来。
标注 – 位置 #1590-1590
真正有激情的人往往不把“激情”一词挂在嘴边,
标注 – 位置 #1594-1598
有激情的人不会用激情到处招摇,激情在他们的心中,在他们的行动中。坚持、刚毅、认真以及专注,激情的这些特点绝不是简历上的辞藻堆砌出来的。激情也不总是与成功挂钩,如果某人对一件事充满激情,那么即便刚开始没有获得成功,他们也会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失败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此,谷歌才如此看好擅长运动的人。因为运动能教人如何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或至少提供了许多这种锻炼人的机会)。有激情的人一谈起自己的追求便往往会滔滔不绝,
标注 – 位置 #1641-1642
偏重专业而忽视智慧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在高科技行业更是如此。
标注 – 位置 #1663-1663
我们要寻找的人,不仅要待人亲切、值得信赖,也要处事周全、了解世界大势。我们要找的,是有趣的人。
标注 – 位置 #1683-1684
所谓“谷歌范儿”,包括上进心和抱负、团队精神、服务精神、倾听及沟通能力、行动力、效率、人际交往技巧、创造力以及品行等特质。
标注 – 位置 #1697-1700
拥有不同背景的人,世界观各不相同。男人和女人、白人和黑人、犹太人和穆斯林、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克林贡人和罗幕伦人100、亚洲人和非洲人、残疾人和健康人……所有这些不同都可以带来课本上学不到的洞见。如果把这些人集结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中,众人汇集而成的眼界之宽广,是千金也换不来的。
标注 – 位置 #1794-1794
对于商务人士而言,最重要的技能是面试技巧。
标注 – 位置 #1799-1802
开会有一个好处:你在企业“食物链”上的位子越高,你就越不用在会议的准备上下功夫了。会议的准备工作自会有下属去承担,而企业的最高领导(或是接近最高位的领导人物)只需聆听和点头就行了。会议结束后,下属带着各自的任务离席,而你则一身轻松地去赶下一场会议。
标注 – 位置 #1820-1827
面试中,情景问题往往很有帮助,这些问题尤其可以让你看到较为资深的应聘者给下属分派任务的方式以及是否信任下属,因此比较适于向资历较深的应聘者提出。比如:“当你遭遇危机,或是需要做出一个重大决断的时候,你会怎么应对?”这样的问题,可以让你看出对方是那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类型,还是喜欢依靠他人帮助的类型。前一类型的人比较容易对下属产生不满,因此看重控制权;后一种类型的人则倾向于雇用优秀人才,也更信赖自己的员工。如果对方给出的答案过于空泛,说明此人对问题的认识有所欠缺。应聘者给出的答案应该能引起你的兴趣,至少也应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你得到的回答一听就是从营销报告中摘录下来的,或只是在泛泛地复述一些常识,那么你面前的应聘者就是个一般人,不擅长深入地钻研问题。
标注 – 位置 #1981-1983
我们说人生而平等,意思是说每个人都被赋予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但这绝对不是指每个人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都具有同等的能力。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在发薪和提拔人才上本着“人人平等”的洞见。
标注 – 位置 #1993-1994
想要留住创意精英,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让他们太过安逸,而是不断用新的想法保持他们工作的趣味性。
标注 – 位置 #2070-2070
解雇员工会为企业带来恐慌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定会将企业带上绝路。
标注 – 位置 #2143-2144
想要得到5年后心中理想的位置,你从现在起需要如何选择前面的路?
标注 – 位置 #2154-2156
经济学家哈尔·范里安认为,哪些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廉,人们就应该培养与这些产品相配套的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毫无疑问,数据及数据计算能力越来越廉价。我们处在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需要统计学家来解读。数据的民主化意味着,擅长分析数据的人是这个时代的赢家。
标注 – 位置 #2176-2178
你不仅要阐述你的项目内容、背后的技术洞见、你是如何衡量成功的(尤其是创造什么顾客价值),最好也包含你的项目是如何与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起来的。做好功课,多多练习,这样,你的演讲才有说服力。
标注 – 位置 #2283-2286
在制定决策的时候,不能一心只想做出正确的决定。制定决策的方式、时机和实施决策的具体方法,与决策本身同样重要。一旦在这些方面有所闪失,你做出的决策很可能也会出现失误。由于要做的决策不止一个,要不断做出新的决策,因此一个决策过程的失误很有可能会影响下一个决策的制定。
标注 – 位置 #2290-2291
做出最有利于谷歌的决策并不是工作的全部,还要通过协调,让公司以最佳方式落实决策。谷歌还
标注 – 位置 #2340-2342
在会议期间表达观点的发言人,不应该把幻灯片当成讲话的依托,而应当把它看作论点的补充材料。幻灯片不应被用来主导会议或论点的走向,而应作为数据的载体,以便让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相同的数据。
标注 – 位置 #2363-2364
共识”这个词并没有“一致同意”的意思,也就是说,“共识”并不是指人人都必须同意,而是指共同达成对公司最有利的决策,并围绕决策共同努力。
标注 – 位置 #2367-2369
要想达成真正的共识,意见的分歧不可少。如果你是负责人,那么请注意,不要在会议一开始就申明自己的立场。你的任务,是抛开大家的职位差异,鼓励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领导者在这时明确表态,那么大家就难以各抒己见了。
标注 – 位置 #2480-2483
如果在即将结束讨论和做出决策时大家还未达成一致,“你们两边说得都对”这句话就能派上用场了。要从感情上承认一个自己并不同意的决策,人们必须首先感觉到自己的观点不仅得到了倾听,还得到了重视。“你们两边说得都对”这句话让辩论失败的一方明白,他们的论点之中有可取之处。人们喜欢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因此,这句话让对方得到了情感支持。
标注 – 位置 #2561-2561
必须把注意力和热情都集中在核心业务上。
标注 – 位置 #2730-2733
但是身为领导者,最需要引起你注意的恰恰就是坏消息。好消息放到明天一样好,坏消息留到明天则会变得更坏。正因如此,即便忠言逆耳,你也必须营造一个让大家时时敢于提出难题和发表忠言的环境。如果你能以及时且直接的方式获悉有哪些事情出了岔子,那么这些问题其实是在告诉你:你的措施奏效了。
标注 – 位置 #3007-3007
如果万事都看似尽在掌握,那只能说明你的速度不够快。
标注 – 位置 #3135-3137
你应当发掘创新的途径,跻身进入大型或有潜力发展壮大的市场上。这个理念看起来或许难以接受,毕竟,未被开发且无人竞争的崭新市场,许多实业家都想进入。但是,一个市场通常不会平白无故就乏人问津,而是因为市场规模无法支撑其事业的扩张。
标注 – 位置 #3138-3139
如果你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创新的环境,那你还是要去寻找那些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大型市场。不要忘了,谷歌在网络引擎市场中并不算抢占先机,而是后来居上。
标注 – 位置 #3189-3189
将一个孤独的疯子变成领袖的,就是第一个追随者。
标注 – 位置 #3250-3253
在谷歌,我们的用户就是使用我们产品的人,而我们的客户则是花钱投放广告以及购买我们技术使用权的公司。这两个群体之间很少会出现冲突,如果出现矛盾,我们还是会以用户利益为重。这是所有行业都必须遵从的做法。现在,用户比以往更加强大,也不会买劣质产品的账了。
标注 – 位置 #3283-3290
较大的问题通常也较容易解决,因为挑战越大,越能吸引顶尖人才。巨大的挑战和资质过人、精于技术的人才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也就是说,优秀人才能够解决问题,又能从中得到满足。把巨大的挑战交给不适合的人,就是在制造压力。而选对了人,你就是在播撒快乐。167这些人乐于面对挑战,因为他们喜爱挑战。此外,正如社会学家兼管理学大师罗莎贝斯·莫斯·坎特所说,挑战能磨炼技能、拓宽业内人脉,还能提高声誉,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人力资本投资。168出于这些因素,巨大的挑战往往是吸引以及留住创意精英的强大磁场。
标注 – 位置 #3543-3544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有在产品展现出胜者锋芒之后才会投入资源。
标注 – 位置 #3570-3575
要想创新,就要学会把败仗打漂亮,学会从失误中汲取教训。所有失败的项目都会衍生有关技术、用户以及营销方面的宝贵信息,为你的下一次出征做准备。修改创意,而不要否决创意:世界上多数伟大发明的最终用途与最初设想都是天差地别。因此在放弃一个项目时,要仔细审视其组成部分,看看有无可能重新投放在其他领域。拉里说过,如果你的眼光够远大,那就很难全盘皆输。失败中往往会隐藏着珍宝。另外,不要拿失败的团队问罪,而要确保他们能在公司里找到合适的岗位。因为下一批创新者正在静观其变,想看看失败的团队会不会受到惩罚。他们的失败虽然不值得称颂,但也是一种荣誉。因为,至少他们努力了。
标注 – 位置 #3576-3577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规避风险或防止失败,而是打造一个不会因风险和无可避免的失误而垮台的环境。
标注 – 位置 #3817-3820
几乎所有大的难题都可以归结为信息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具备足够的数据处理能力,人类所面临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有解决方法。我们认为,计算机能服务于所有人,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改善。我们确信,我们这两个硅谷人对未来这种盲目乐观的看法定会引来批评声。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隧道尽头有光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