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杂忆 – 笔记

标注 – 位置 #290-298
我不愿对于我的妻子有不满意的说话,但我又怎能欺骗自己,说我的梦想是实现了呢?我既娶了妻子,自当尽我丈夫的责任,但我心中总有一角之地,是不能给她的。那一角之中,藏着无数过去的悲欢,无限天堂地狱的色相。我常趁无人时,把他打开,回味一回,伤心一回,让他把我的心狠狠地揉搓一回,又把他关闭了。这是我的第二个世界,谁也不许偷窥的。他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他能碎我的心,但我是情愿的;他有魔力能使我贪恋那个又苦又酸的泉水,胜于一切俗世的甘泉。 我的朋友,请你恕我的乱言。我实愿有一个人,来与我同游这个世界。我怎敢希望这个人是你呢?但你却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没有你便没有它,所以它是纯洁的,出世的,不染尘滓的。 我不多写了。我要求你明白,瓦德虽是结了婚,但他不甘因此关闭了他的心;尤其是对于洛绮思,他的心是永远开放着的。 我永远是你的,瓦德。
标注 – 位置 #557-558
读书”这个行为,事实上只是“不读书又干啥?”这个问题,自我解嘲的答案而已。
标注 – 位置 #662-663
胡先生是反对五四运动的。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夭折”,便是五四运动把它政治化了的结果。胡氏显然不了解,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本来就是一个铜元的两面,二者是分不开的。
标注 – 位置 #674-681
其实胡先生的政治言论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相当空泛的。甚至是一些没有经过“小心求证”的“大胆假设”!所以从方法学上说,他那种“有疑处不疑”的政论,正是他“无征不信”的治学方法的反面。所以胡适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贡献,与其说是他的学术“理论”和政治“行为”,倒不如说是他笃信自由主义的“身教”和崇尚民主政治的“形象”!国人一提到“民主、自由”,立刻就会联想到“胡适”。胡适那一脸天真的笑容,似乎也就是民主法治、四大自由——尤其是“无恐怖自由”——的象征。而崇尚独裁专政的人们,一闻胡适之名,也就忸怩怯步;一碰到他的“反动言论”和“毒素思想”,也恍如接触原子辐射尘,逃避唯恐不及,封锁唯恐不周!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他羽扇一摇,真是“片语能倾百万师”!好不壮哉!
标注 – 位置 #772-775
在极端个人主义支配之下,个体间生存竞争之激烈是可以想象的。所以白种美国佬之间一旦发生利害冲突,彼此之间是寸步不让的。互不相让之下,则亲兄弟明算账,虽近如父子夫妇,也得法庭相见。所以白种美国公民是好讼成性的。他们一百个成人之间,有一个必然是律师!在这个讼棍如毛的社会里,要没有绝对尊严的“法治”,那还了得?
标注 – 位置 #789-792
胡先生告诉我,他在康奈尔读大学本科时,对经济学就没有兴趣,未尝选修有关经济的科目,因而他一辈子对各种经济学说也很少涉猎。这便是他老人家晚年谈政治问题的致命伤。《五四运动史》的作者,老友周策纵对胡氏的批评,也就着重在这一点。一个学者如对新兴的经济学基本的概念也不清楚,那他对现代的政治问题本来也就无置喙余地!
标注 – 位置 #864-865
我们这批传统包袱甚重的知识分子,谈大政治,学问不够;谈小政治,体验不足;瞎吹民主、自由,
标注 – 位置 #920-922
关于胡适治学的范围,他自己总喜欢说“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训练”;“文学”是他的“娱乐
标注 – 位置 #930-934
好多与胡氏很接近的后辈,在这方面都上了他的大当。在他的影响之下,大家不把问题搞清楚,就不敢献丑。但是此事阎王可做,小鬼不能做,也不必做。尤其是所谓“留美学人”,在这个“不出版,就殒灭”(publish or perish),以学问为商品的社会里,读三本书就应该写五本书。祸枣灾梨,那是果树遭殃,与学人何干?所以在美国的科举里,与果树为敌,才是加薪晋级、名重士林的不二法门!
标注 – 位置 #1067-1069
这也不是胡适之有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体系的问题。因为在今日的世界上乌托邦是无法生根的,一个思想家的“思想”一定要与现实的社会变动相配合。要主观客观“里应外合”才能产生“新思想”,而在胡氏有生之年,这个里应外合的局面始终未形成,所以他的“思想”也就永远开不了牌!
标注 – 位置 #1078-1084
一次在背后看他打麻将,我忽有所悟。胡氏抓了一手杂牌,连呼“不成气候,不成气候!”可是“好张子”却不断地来,他东拼西凑,手忙脚乱,结果还是和不了牌。原来胡适之这位启蒙大师就是这样东拼西凑,手忙脚乱,搞了一辈子! 再看他下家。那位女太太慢条斯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她正在摸“清一色”,所以不管“好张子、坏张子”,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其实“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又岂只胡家这位女客。在胡氏有生之年里,各党派、各学派、各宗师……哪一个不是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呢?!胸有成竹,取舍分明,所以他们没有胡适之那样博学多才,他们也就没有胡适之那样手忙脚乱了!
标注 – 位置 #1123-1125
胡适之是个背负着一个孔孟人本主义大包袱的、天生的、入世的实验主义者。他对这个现实世界感觉美好而乐观。他对“超自然”(super-nature)没有兴趣,也无“感性”(feeling,perception)。胡适是不会作祷告的,甚至“静默三分钟”一类的宗教性的仪式他也受不了。
标注 – 位置 #1148-1150
这一项当代西方新思想的发展,说也奇怪,在一个中国思想家看来并无啥稀奇。因为中国思想向来就是如此的。只有糊涂的白鬼才把“盘古”看得那么认真,顶礼膜拜,视为“上帝”。他在中国一直就只是老祖母们在厨房里逗逗孩子们的故事罢了。
标注 – 位置 #1218-1219
古今中外一切英雄豪杰实在没有哪一个不是时势制造出来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独享盛誉的革命领袖,他的丰功伟绩正不知是多少无名英雄的努力所促成的呢!
标注 – 位置 #1304-1307
好的诗人应该是情感多于理智的,而胡氏却适得其反。胡先生的文章是清通、明白、笃实。长于“说理”而拙于“抒情”。我没有读过胡先生的情书。我想胡先生如果也曾写过《爱眉小札》一类的作品,那一定糟糕得令人不忍卒读!但是胡先生却坚持要“作诗如作文”。如果作诗的人不为“抒情”而只为“说理”的话,这种诗一定感人不深。“感人不深”的诗,就不会是太好的诗了。
标注 – 位置 #1332-1340
大凡天下事,长短、利弊,很多都是相对的。一个人的“短处”,用得其所,往往正是他的“长处”。胡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有的原是个“宗师”的地位。他是领导一个文化运动,把中国文学从以文言文为主体的古典文学中解放出来,从而创造出一个以白话文为主体的新文学时代。作为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宗师”,他的文体本不应该以“抒情”见长;他的著作自应重在“说理”。他要说出为什么文言之当废,白话之当兴的大道理来。 但是这番大道理,不是可以信口开河的。说的人必须有博大精深的国学基础。他一定要是个包罗万有、融会古今中外的大学者。因而就学问的“宽度”来说,胡适真是个新旧、中西、文言、白话,诗、词、歌、赋,样样都来的“一脚踢”的大材。他的确具备一个“开山大师”的条件,只有像他这样的学者才能纵观古今、盱衡全局,而不至于闭门造车、坐井观天。就这方面说,则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诸先生比胡氏皆略逊一筹,王静庵、吴梅、黄侃等对胡氏就只能执鞭随镫。时贤自郐而下,则不足论矣。
标注 – 位置 #1705-1708
文学革命原来是和政治革命一样地有其“阶段性”。次一阶段的“革命对象”往往却是前一阶段的“革命元勋”。在现代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中国文学的发展原比西洋文学的发展迟了一个阶段。因而胡适之这个美国文学革命运动中的“反革命”,回到中国,正好“阶段”巧合,因而一举成名,竟做了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革命元勋”,岂不是时也运也乎哉?!
标注 – 位置 #1977-1979
这就是德意志学派的长处;但是这也是德意志学派短处之所在。他们做起学问来,打破沙锅问到底,虽千万人吾往矣!最后必然要搞出个“绝对正确”的结论。真所谓一意孤行,蛮干到底!
标注 – 位置 #2047-2048
当然胡先生认为这百十万字的“批胡”名著没一篇搔中他的痒处!他越看越觉得人家“批”不倒他。说起来真是捻须微笑,怡然自得,大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
标注 – 位置 #2215-2223
工具是决定于社会对它的需要。一个大电斧对一个老土木匠来说不但不是个“利器”,而且是个大“累赘”。 胡氏把语言文字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程序孤立起来,以单纯研究语言文字本身的变动为其研究的重点所在。这样,那就和好古的收藏家如罗振玉者流之研究“秦砖汉瓦”没有两样了。 一个学者研究“语言文字”如果只从语言文字本身的变动来研究,那这个学者便是个“文字学家”或传统所谓“小学家”(philologist),或“文法学家”(grammarian)或“文字史家”,他就不应该奢言“文字改革”。文字改革的目的是要把现有的文字“改革”得使它对社会服务更有“功效”,而“功效”是因时因地、因社会经济条件而各有不同的。所以如果一种文字在某时代没有“改革”之必要时,文人学者是不会改革它的;到有非改革不可之时,“文人学者”的胡适之、钱玄同,不就去“改革”它了吗?“顽固”些什么呢?
标注 – 位置 #2516-2521
西方白人的蟹行文,文法结构一定要严密,意思表达一定要确切,一个逗点也错不得;其原因便是他们好讼成性,有玩弄法律的传统,因而在他们的文字里说一只猫便是一只猫,不像我们一开口便是“小猫三只四只”了。 我国人最反对打官司。孔子说:“必也使无讼乎!”“听樵断讼”一直又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美德。大家不上法庭打官司,所以我们文字也就没有法律的锻炼;写起文章来,糜鹿三两只,童子七八人,大家也就马马虎虎了。人家又不同你打官司,写那样清楚干嘛?
标注 – 位置 #2525-2528
在一个新文化的“启蒙时代”,“开风气”的大师们可以闻一知十,望文生义,信口开河。可是启蒙时代一过,学术研究就该规规矩矩,按照新兴科学的法则,一步一趋,向前探索才对。而当今的行为科学家所掌握的锐利武器之一,便是“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标注 – 位置 #2548-2550
如果一个中国高中毕业生,只知拉丁拼音而不识汉字,那他与美洲红人何异呢?三千年民族文化遗产对他不是不发生任何作用了吗?这大概就是“胡子语录”中所谓“兹事体大”一语真义之所在罢!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
标注 – 位置 #2617-2620
胡适之有一种西方人所说的“磁性人格”(magnetic personality)。这种性格实非我国文字里什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等形容词所能概括得了的。有这种禀赋的人,他在人类群居生活中所发生的社会作用,恍如物理界带有磁性物体所发生的磁场。它在社会上所发生引力的幅度之大小,端视其在社会中影响力之高低;影响力愈高,则幅度愈大。
标注 – 位置 #2688-2693
中国人之所以能在美国高等学校内一枝独秀的道理,实在因为美国教授生活最适合“百无一用”的中国书生的脾胃。做教授要有专业知识,要有最高学位。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美国知识分子所不愿为、不屑为也不易为之事,但却是中国知识分子之所长、之所好。教书生活安定,人事单纯。经济收入,虽胀不昏,也饿不死。一个“清高”的头衔,也足使礼仪之邦出来的穷秀才,发生足够阿Q式的自满;也可使远在港台的父母亲大人,乃至丈母娘、未婚妻,提起来笑逐颜开。教授!教授!你真是个中西通用,长幼咸宜,港台大陆都可唬人一下的好招牌!
标注 – 位置 #2879-2881
胡适之在学术界里的地位太高了。他和许多最高级政治领袖在政海中一样,一言九鼎,所以对许多问题除掉哼哼之外,他是不能随便答腔啊!这或许也就是人物愈伟大,朋友愈少,生活愈孤单的原因之所在罢!
标注 – 位置 #3005-3007
读书如看山。平时我们看惯了泰山之伟,黄山之秀,华山之奇……殊不知一些不知名的小山,亦自有丘壑。其中奇绝之处,往往为名山所不及。我拜读胡老太太的手稿,心中即有此种感觉。我想真识山水者,或亦不以鄙言为河汉也。
标注 – 位置 #3109-3111
我们为什么要顾虑“别人”对我们怎样想法呢? 难道我们管我们自己的事,还没有他们来管的好?!风俗习惯不是人造的吗?难道我们有智慧的男女,就不如传统的风俗习惯伟大了吗?!安息日(指信仰上帝)是为人而设,人不是为安息日而生啊!
标注 – 位置 #3179-3181
须知“博士”这个东西,基本上是骗人的。我国自秦始皇的验梦博士起,在科举时代被它骗了两千多年。西学东渐之后,洋博士又继起骗人。笔者不是说“博士学位”一无是处,只是——且引句胡适名言——“社会对它的报酬,远大于它对社会的贡献。”
标注 – 位置 #3208-3210
适之先生是位发乎情、止乎礼的胆小君子。搞政治,他不敢“造反”;谈恋爱,他也搞不出什么“大胆作风”。加以他对他的婚姻也颇能想出一套深足自慰的哲学;婚后蔗境弥甘,所以他也就与冬秀夫人和和平平四十年,始终一对好姻缘;他二老白首相依,是十分幸福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