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2:每个人都在焦虑,有人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觉得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并不是合理的,这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如同这个回答 为什么我们总是普遍一边宣扬职业平等,反对社会达尔文,而一边又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找一个好工作? – 七的质数和的回答 – 知乎 一样
2021-02-19:是不是可以在一个闲鱼 or 转转的爬虫,爬下来商品的最近成交价,反应这个商品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以此作为购买参考意见工具?
2021-02-18:2030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将达到 25%。是不是还没有一个老年人的豆瓣,或者社交软件?感觉类似兴趣小组的形式比较好,老人们在上面约着跳舞、下棋,甚至找老伴,最终都引导到线下的活动(老年人可能不习惯线上的交流吧)。软件上可以对老年人做一些优化,比如大字体、每段文字都可以听、语音的操作指示,等等。(而且这一届老年人都很有钱)运营还是从他们的子女入手吧。
2021-02-11: 苹果因为“环保”而取消附送充电头,我们用“不环保”调侃附送充电头的手机。这种调侃是纯粹的出于“苹果为成本找借口”吗?我觉得还是出于,“环保”在人们心中或许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这个社会似乎也是如此,做事情更多看中的是经济效益,环保、文化等等尺度上,似乎没人关注。但是,只关注经济效益,这真的是对的,是好的吗?尤其是在生产过剩的情境下。另外,自然的、没有被资本主义侵蚀的人脑中,“经济”是不是只是与环保平等的指标之一呢?
2021-01-24:很多单身男青年,会被女的骗钱;很多孤寡老人,会被“干儿子”奸商骗钱……这些绝不是因为受害者的贪婪,而是因为空虚和柔软。为什么没有针对这种“情感受骗”的产品和政策呢?
2021-01-16:最近一百年来,经济的发展远远快过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人们才会沉迷物质,产生消费主义。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怎样的精神消遣才是合格的?总是说,刷手机,刷短视频,带来短暂快乐的同时,也会伴随着长时间的空虚,罗翔老师说,因为这不是能给人带来尊严的快乐。那么,是不是应该有某种新的娱乐方式,能让人充分放松(宣泄情绪、共情、有趣…)的同时,又体会到尊严呢?还是说,只有创作才能获得尊严,消费内容不能获得尊严呢?如果是这样,能不能让所有人消费的过程,更接近创作呢?增强观众和创作者的互动?(这就是 b 站成功的原因之一吗)另外,这样“接近创作”的消费不也正是减少了卢梭所谓万恶之源的“闲暇”吗?
同时,一切标准也只用物质来衡量。
2020-12-31:看到 b 站跨年晚会上,有人发送弹幕“妈妈,你一定要在那个世界好好的呀”,我突然被打动,也突然有了一种理解:所有娱乐的本质,都是实现共情的宣泄,可能所有社交的本质,都是实现人与人相似度最大化的链接。因此,怎样能搞出一种产品或者算法,找到足够匹配的人?或者找到对于某件事有非常相似情绪的人?这可能是现在基于“距离”,基于“指标”,基于“现实”的社交还不能达到的,那些触及心底的深层次的东西,怎样才能 extract 出来,并引入算法?
现在的社会,是“整处处呈现的情绪乃是虚无和冷漠,这成为人类当前文明的主要征象。虚无和冷漠,无助于重建终极关怀。如果终极关怀也不过是一片空白,我们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也不再问人如何跟别人相处,当然也更不知道整个宇宙与“人”的关系在哪里。没有这些重要议题,也不在乎如何回答,我们的人生就没有了方向,也找不着真正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更无法解决生和死的困扰。”所以,怎么建立人与人之间更为紧密的连接?(做充分的交互,bi-attention)